1. 学院概况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 年 2 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州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截至 2022年8月31日,学院拥有殷村和清潭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54.17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8.99 万平方米,其中殷村校区位于常州市钟楼区殷村职教园和裕路1号,资产总值12.37亿元。学院围绕城乡建设行业,以土建大类专业为主共开设 39 个高职专业,其中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专业 36 个、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17 个,两种学制重合专业 14 个。
学院以“明志、笃行”为校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服务发展,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 95%以上,办学以来为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培养了近三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站在“十四五”新时期起点上,学院抓住江苏省建设现代化高教强省的重要窗口期,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相继编写完成并逐步实施。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并通过培育验收,事业发展开启崭新篇章。
学院依据《章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委议事规则与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管理办法等一批重要制度,加强多元主体治校体系和能力建设,发挥办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作用,不断完善“两代会”,妇女委员会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高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学院长期坚持“行业特色型院校”发展定位,以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特色,拥有土建大类专业 23 个,行业内专业集中度70%以上,是省内土木建筑大类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高职院校。学院是国家和江苏省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第一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单位、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职委员会主任单位、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理事长单位、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和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建设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单位。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建设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建设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先进单位、江苏建设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全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奖、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全国职业
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2019 年以来,学院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8 年中国高职高专竞争力排行榜 800 强》中排名持续上升:2019 年学院排名位列全国第 707 位,江苏省第 59 位,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第 20 位。2020 年学院排名位列全国第 623 位,江苏省第 54 位,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第 20 位。2021 年学院排名位列全国第 527 位,江苏省第 53 位,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 20 强。2022 年学院排名首次进入 500 强,位列 423 位。江苏省前 50 强,位列 43 位。四年来,学院排名稳步上升,2022 年较 2021 年全国排名进步 104 位,综合实体不断增强,发展进入高职教育快车道。
2. 学生情况
2022 年,学院积极落实国家高职扩招任务,在 16 个省(自治区)招生。五年制高职计划 150 人,录取 150 人,报到 142 人;三年制高职计划 4515 人,录取 4198 人,报到 4006 人(含 13 人保留入学资格);2021 年下半年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计划 120 人,录取 190 人,报到 180 人。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学院现有包括五年制高职前三年学生在内全部折合在校生总数为 11811 人,包括高职阶段学生 9409 人,五年制前三年学生 1716 人,非全日制专科学生 4852 人。应届毕业生 2403 人,已就业 1962 人,2022 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82%。高质量完成“专转本”工作,报名 435 人,录取 134 人,录取率 30.8%。
3. 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内培外引、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现有校内专任教师 555 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 361 人,占比 65.05%,高级职称教师 154 人,占比 27.75%,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 417 人,占比 75.13%。具体见学院 2021~2022 年师资情况(表 1)。
4. 设施设备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7430.43 万元,纸质图书 65.06 万册,教学行政实验用房 18.27 万平方米,实验实习用房 9.41 万平方米,学生宿舍 7.17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5668 元/生、生均占地面积 45.86m 2 /生、生均宿舍面积 6.07 m 2 /生、生均图书 62 册/生、生均年进图书量 2 册/生、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39 台。与上一年度相比的变化情况,见学院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表 2)。
5. 在校体验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印发《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劳育+特色”活动为载体,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以“理论+实践”课程为引领,启动“劳育+”2.0 升级版劳动实践课程,转线下课程为线上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绿色教育、携手抗疫相融合,以“劳育+美育教育”“劳育+绿色教育”“劳育+携手抗疫”新形态开展劳动实践线上课程,共有 27 个班级 977名同学参加劳动实践课。学院坚持“校院班”三级联动,扎实推动精准资助和服务工作,积极探索“资助与励志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2022 年,通过奖、勤、助、贷、补、免以及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资助诚信教育、节日慰问座谈会、爱心生日会、冬衣捐赠等活动,圆满完成了学生资助各项工作,受助学生达 4204 人次,总金额达 1016.9117 万元。学院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老干部处签订了“银发助学”协议,为 11 名贫困生捐赠 10.8 万元。完成了 1610 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进一步落实了精准资助的工作要求。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统筹设计并优化配置学生社区各类资源,持续推动学生社区信息化、智慧化服务不断升级。学院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研究推进,制定建设方案及任务清单,强化统筹协调、台账式10组织推进。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围绕“支部建在社区、榜样树在社区、难题解在社区、活动开在社区、习惯养在社区、关爱留在社区、专业引在社区”七项工作任务,实施“751计划”,将学生社区打造成管理和服务的平台、育人和育才的港湾、文化和成长的高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延伸。学院橙园学生社区入选全国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项目。在团市委、市教育局于 2022 年 10 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公布 2022 年全市“最美职校生”“最美中学生”寻访活动结果的通知》中,1 名学生获评“最美职校生”。
学院积极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活动形式,强化思想引领,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功能,思想教育工作有了新举措,团学组织建设再上新标准、学生素质提升获得新突破、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阵地。结合“信仰青年说”,举办“庆党百岁,红色传音”配音大赛、“学党史强信念 跟党走”红色朗诵会等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团省委、常州市组织开展的各项比赛,取得 2 项市级三等奖的成绩;结合“红歌青年唱”,组织百名青年在学校各大地点唱响红歌,以视频锦集的形式呈现相关成果。结合“历程青年看”,组织学生利用平时周末,节假日打卡百个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赴常州烈士陵园、张太雷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加深团学青年信念教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暑期专题社会实践,组织师生前往革命老区遵义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结合“服务青年行”,组织开展“我为青年办实事”活动,举办座谈会 4 次,集中反馈学生反映的各条线问题。结合“故事青年听”,开展红色故事团干讲主题活动,邀请青年团干以信仰公开课的形式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结合“气息青年嗅”,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调研以及
家乡变迁我来看主题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感受家乡和祖国的变化。1 名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学院原创短剧《信仰的力量》入围 2022 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并成功展演。
学院团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已初步形成“有特色、有温度、有影响”的志愿者品牌。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50 余场,参与活动人次达 12000 余人次。其中,由学院青橙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青春自护”防艾宣传志愿项目,以专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绘画、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11社区宣传等为形式,共举办志愿活动 10 余场,影响人数达 7000 余人。项目荣获 2022 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入选常州市 2022 年“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并获评“2021 年度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在团江苏省委联合江苏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于 2022 年暑期开展“垃圾分类·青春助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中,学院志愿者团队“美丽社区助力团”成功入围并荣获“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团队队长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6. 就业质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2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全员动员,压实责任,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据统计,2022 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82%,与去年数据相比较略有下降。2021 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总体来说就业状况良好,就业质量较高;学校教学模式合理,获得毕业生较高评价。(表3)。
根据学院和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锦成)的调查,学院 2021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87.89%,2022 届毕业生总体月均收入为5138.82 元/月,比本校 2019 届毕业生月均收入(3934.79 元/月)高 1204.03元,比本校 2020 届毕业生总体月均收入(4956.51 元/月)高 182.31 元,比全国高校 2021 届专科毕业生月均收入(4526.25 元/月)高 612.57 元。在月收入、专业相关度、雇主满意度指标上均比上一届有所增长,并且高于全国专科高校平均水平(图 5)。
7. 创新创业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校党委校行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谋划实施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体制安排上,学院先后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全面布局学校双创工作;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全校双创工作;在机制安排上,出台了《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施方案(试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办法(试行)》等保障性文件;在工作落实(执行)上,全过程落实“双创”教育育人内涵,“全覆盖、四阶段、多层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完成。
学院获评 2022 年常州市本级创业培训机构;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4项;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红旅赛道)1 项;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选拔赛银奖 1 项、铜奖 2 项;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一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铜奖 1 项、职教赛道(2022 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2 项;学院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 1 项、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
新创效专项赛铜奖 1 项、2022 年“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1 项;获得 2022 年常州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4 项。1 名学生获得“中国银行杯”2022 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双创知识竞赛之星”荣誉称号。
8. 技能大赛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院“三色文化”育人方针,展示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搭建学生展示职业风采和学习成果的平台,进一步强化赛教融合,学院建立了市、省、国家,企业、行业、政府,学生、职工等多层级多主体的技能大赛参赛和办赛体系。以“学一技之长,筑工匠之梦”为主题,学院组织开展了第七届校园技能文化节活动,共设立竞赛项目 66 项,赛项覆盖全部专业、全部核心技能,全院学生共有 2528 人次报名参加了比赛,其中 206 人次获得一等奖,389 人次获得二等奖,591 人次获得三等奖。2022 年学院有 159 人次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 39 项,共有 32 人次获奖,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中,学院学生测量团队获得三等奖。
学院重视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的组织保障工作,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融入国际标准,瞄准行业发展,贴近学生发展需求,从而将教学与赛事融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学院共有混凝土建筑、油漆与装饰、精细木工和砌筑四个项目进入国家集训队,且四个项目选手均以较高排名顺利通过第一阶段考核进入第二阶段集训。
9. 专业建设质量
学院坚持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根据学校行业办学特色,建立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主体地位,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2022 年,学院现有在校生专业总数 39 个,招生专业 36 个,在校生规模达到 11125 人。在专业布局方面,按照 2021 年新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学院 39 个专业覆盖 8 个专业大类,其中土木建筑大类专业 23 个,占专业目录中土木建筑大类专业总数的 71%,学院以土木建筑大类为主体,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为支撑的专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图 7)。
2022 年,学院进一步推进专业集群化、资源集聚化、管理集约化,全面对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依据高水平专业建设建设管理办法,细化建设方案,分解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工程造价”、“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2 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建筑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2 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了“建筑设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环境工程技术”3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充分发挥高水平专业群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所有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10. 课程建设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改研究、示范课堂、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示范专业六大项目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2022 年,学院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评选工作,共立项建设课程思政19示范课堂 27 节、示范课程 20 门、教学名师 8 个和教学团队 10 个,同时完成第二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 15 个项目的结项验收工作,举办“课程思政”主题沙龙
5 场,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碰撞,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创新《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了《思政实践教学手册》;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修订了《课堂教学手册》,融合了习近平总书记育人金句和教学提纲、课后作业等,引导学生做好笔记、思考问题、学有所获,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11. 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2022 年,学院继续常态化开展“专业剖析、课程标准解读与说课”活动,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更新课程教学标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组织校级教学大赛选题比赛和校级教学能力现场决赛 2 场比赛,参加的教师数总计 137 人,参赛人数创新高,并从中遴选优秀团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
学院根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江苏省第三届教学成果奖申报培育工作,共推荐 3 项成果参加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经过评审,《服务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集成·协同·开放”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与实践》和《建设类高职院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两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2. 师资队伍建设
2022 年,学院紧紧围绕推进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建设,不断强化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和“四史”学习教育,隆重举行第 37 个教师节庆祝活动,举办师德专题教育月,探索实施师德师风量化考核评价。1 名教师获评“龙城十佳教授”、1 名教师获评“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 名教师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师德标兵”称号。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构建“三类五级”教师发展多维业绩评价指标,实施“低职高聘”,打破“论资排辈”, 12 名教师在第二轮岗位聘用中得到破格晋升。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导向,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和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将高层次人才引育作为“一 把手”工程,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成功立项建设省级工程中心 1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1 个。
2022 年,学院新引进教师 24 人,其中硕士以上比例 87.5%,有企业经历的高级职称人员 3 人。继续开展校级“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新增“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 38 人。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新增博士 9人、在读博士生 1 人、省级产业教授 2 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1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1 个、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 人、省和国家级技术能手 3 人、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1 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1 个;柔性引进绿色新材料研发教授团队 1 个;新入选“龙城英才”计划 5 人.
13. 服务行业企业
2022 学年,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资源优势服务行业企业,服务江苏省建设行业从业技术技能培训 33036 人次,合计 132144 人天,培训收入 1115.534万元。2022 年 7 月,与泰州市住建局燃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两批次燃气行业从业人员,到学院燃气实训基地接受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技能,为老百姓安全用气保驾护航。2021 年 11 月,学院与南京青铜建服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金 1030 万元,共建“江苏建设安全科技研究院”,作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才线上线下培训基地培养安全领域科技人才,共同提高建设行业科研与创新管理能力。
学院科研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建设固本、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强基、深入基层精准服务筑基、省委高质量考核引领等工程,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基层科研需求调研活动 3 次,为二级学院、群团组织、高层次人才等不同群体开设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引领与解读等专题报告 5 场,举办项目申报、专利撰写等专题讲座 2 场,全力服务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全年已实现专利申请 104 件(2021 年共 80 件),授权 33 件,转化 32 件(2021 年共 20 件),与上年相比,申请数提升了 30%,转化数提升了 60%,继续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稳步上升局面。
14. 服务地方发展
学院立足建设行业、面向地方发展,科技服务继续取得突破,对外开展横向技术服务获得经费 869.3 万元,开展纵向科研服务获得经费 599.12 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 1236 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四技服务”课题项目数增长明显。学院高水平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明显突破,获得立项 202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1 项,获得立项江苏省教育科33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8 项,获得立项 2022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1 项,获得立项 2022 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1 项。
15. 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主动融入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2022 年,主动对接地方乡村社区,开展需求调研,先后对接武进区牛塘镇丫河村,共建“乡村美丽庭院”主题活动,设计并实施了“绿色生活理念提升、乡村家庭园艺与美化、乡村美丽庭院营造”等一系列课程送教服务,以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同时,对接武进区牛塘镇人民政府,协助承办技能大赛项目、对接牛塘镇民政局“民生微实事”项目,助力乡村治理。
16. 服务地方社区
学院依托学校办学资源优势,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新谋篇布局,着力推进继续教育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新路径。通过重构与教育实践,目前形成了面向全龄段、服务于“老、中、少”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 年,学院《“绿色校园大课堂”惠民行动计划》获江苏省教育厅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立项建设、14 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入选 2022 年度常州市社区选课平台;《“智能生活+”银发助力行动》获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先进集体;学院《高校推动智慧助老走进千家万户——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应用》获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智能生活+”
银发助力行动》同时还荣获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教育培训项目;学院《亲子阅读》课程被认定为常州市家庭教育精品课程;学院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乡村振兴背景下木结构传统技艺的社会教育、传承与服务》、《江苏建设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策略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社区治理视域下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的创新实践研究》三项成果获江苏省第三届社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生活艺术家》获评常州市社区教育品牌团队,《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和《乡村传统文化传播》获评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常州市社区教育科研基地、《绿色科技36文化传播》、《农村居民绿色艺术生活引领》获评江苏省优质项目化基地,相关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中。学院采用送教社区、面向社会开放校园等方式,共计服务社区居民 5399 人次,其中智慧助老项目服务老年群体近 1300 人次。
17. 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
学院重视校地合作,加强产学研交流,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能力。与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共同组建了“常州市宜居城镇与住房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住房保障中心的业务特色与资源优势,在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维修资金管理创新、老旧小区改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全方面展开共建合作,把中心打造成集学术研究、业务发展与服务城市发展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为常州市住房保障与市场体系建设谋智,为物业服务行业改革与创新发展谋略,为片区整体开发与宜居城镇建设谋势,服务常州“532”发展战略大局,全力跑出美丽宜居新常州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加速度。
18. 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
学院立足行业,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展了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技术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全年组织开展三类安全人员的无纸化考试人员资格审核 9562 人次,组织考试 294 场,提供考试机位 14700 个。全年组织在校学生开展技能鉴定 3692 人次,组织社会人员开展技能认定 57 人;组织学生开展 CAD 培训考试 1007 人次。全年组织开展学生二技能培训 630 人,取证 550 人。此外,学院抓住国家深化职业资格改革、推行人才评价工作的契机,主动与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进行对接,申报成为常州地区考核点,打通了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的通道,目前面向社会人员的技能认定有 4 个工种。不断拓展社会技能培训业务范围,充分利用常州市人社优惠的技能培训补贴的政策,开拓新的企业技能培训项目。与两家园林企业合作开展园林绿化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共申报学员 68 人。继续与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事业单位工勤岗位人员技能培训考核项目,完成省工考培训考核 13 人。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