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4-27 | 22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学院介绍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语言学专业学院,目前已经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语言学重镇。学院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交叉综合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向,形成了以语言本体基础性研究为主、兼顾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的交叉综合研究和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共有四个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分别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有神经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有语法学、音韵学、文字学、方言学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方向有汉藏语、侗台语、苗瑶语、满语等)、戏剧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研究方向还有手语播音与主持);两个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院同时还有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语言学(人工智能+)、汉语国际教育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学院拥有教师48人,包括教授17人,副教授9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2人,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专家4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项目十余人次,学科、科研和教学团队分别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国外学术经历(6个月)比均在80%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本科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研究生教学成果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院坚持高水平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4项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

 

      学院拥有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科学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教研平台。学院拥有两栋教学科研大楼,教学与研究空间总面积达10000平米,为学院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裕的教学、研究和学习条件。同时,通过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院还和教育部语用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科研机构和一流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实质合作关系。学院每年获得的建设经费近0.2亿元,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院拥有多项全国或江苏省“第一”或“唯一”。

 

      成立中国大陆首家独立建制的语言学专业学院。2008年,在原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了我国唯一独立建制的语言科学学院,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现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郝平教授为学院揭牌,并指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的成立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首创中国神经语言学方向。江苏师范大学的语言学学科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开拓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即将语言学理论知识与神经科学等相结合,设立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国内首批神经语言学博士和硕士人才。目前学科研究涉及阅读障碍,神经词汇学,神经句法学,神经语音学,手语、口吃、阅读障碍以及失语症等语言障碍的神经机制等,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获得首批国家社科基金基础类重大研究招标项目和全国首个语言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研究成果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政府最高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另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多项。

 研究生教学成果获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

 

      主办的《语言科学》期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语言科学》在最短的出刊周期内,即已为E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多个核心期刊库收录。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考核中,《语言科学》多次获“优秀”等最高等次。

 

      牵头创建了我国唯一的语言学类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拥有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承担了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的主要筹备和策划工作。深度参与了2014年由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主办的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的筹划工作。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教育部书面嘉奖。

 

      拥有江苏省多个“第一”。江苏省唯一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入选一、二、三期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创建首个以语言学为依托学科的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批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神经语言学团队),首批江苏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拥有进行人脑功能研究的国内最先进的平台。早在2002学科已经装备国际最先进的、单体价值200万元的Neuroscan 256导脑电系统(ERPs),2013年学科又购置了单体价值2000万元的GE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fMRI),这样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研究的高时间分辨率(毫秒级)和高空间分辨率(毫米级)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人脑功能研究的最先进的研究技术。

 

      拥有国内最大的语言学学科研究空间布局。2013年新建了7000平米的语言能力协同创新大楼,加上原有3000平方米的学院大楼(独立),从而使学院的空间布局总面积达到10000多平方米。为学院学生学习、研究提供了优越、舒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环境。

 

      拥有全国首批本科“一流专业”。2019年,教育部启动国家首批“一流专业”评选认证工作,我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顺利入选。“一流专业”是我国政府层面对本科专业办学水平的最高评价。

 

二、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国家一流专业)

学院自1998年开始招收播音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是继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招收播音方向研究生的院校,并设有全国首个手语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点。从2016年起,学院开始招收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本科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文化涵养和国际视野,具备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拥有熟练进行口语、手语和外语播音与主持能力,胜任融媒体采、编、播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一线行业精英、文化管理英才和青年学术新星等三类。

 

师资条件:拥有教授、副教授19名,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职教师中入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者11人,兼职教师中为播音业界精英者6人。学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我国首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教授;教育部语用司原司长、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姚喜双教授;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持人、央视十佳主持人鞠萍。

 

培养特色:采用小班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播音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学院建立了以语言能力训练与提升为核心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了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内涵;建有投资约600万的语言艺术综合演播中心(包括全媒体交互式实景演播室、虚拟演播室、语音室和形体训练室等),培养出多名获齐越节、挑战杯等赛事国赛最高奖的学生。学生当选为全国第二十七届学联代表、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等荣誉。

 

毕业去向:有30%的学生在包括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中影集团、爱奇艺等媒体机构工作;有30%的学生到基层支教,或入职小米、字节跳动等公司;还有30%左右的学生在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