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7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
人才培养
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高校、首批10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10所“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成立本科生院,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加强通识教育。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
持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科研经费博士、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生年招生规模1150余人。
深化“产教融合、跨界培养”,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思路,坚持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健全适应科技高速变革的学科优化布局机制以及适宜产生未来引领学科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流的学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着力构建一流学科生态。实施六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推进一流学科、I类优势学科以及“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高起点推进医学学科加快发展。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基础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
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5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11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
科学研究
深化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构建起“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以新的体制机制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加强创新体系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重大项目成果人才培育计划、重点研究基地构筑计划、军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科研前瞻布局,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推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38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892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53项,荣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总经费屡创新高(2022年达到30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获权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长。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获得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成果产出能力不断增强,荣获鲁迅文学奖,持续推进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服务科学决策。实施高水平学术期刊培育资助计划,主办的9种期刊入选权威、核心数据库,荣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荣获全国社科名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川渝一流科技期刊、教育部名栏以及中宣部出版局“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等荣誉,新创办5种高起点英文新刊。
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近20个。创新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研究生全球学术课程、全球学术前沿学科系列讲座项目,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致力于中华文化推广,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积极打造“留学重大”品牌,建成全英文授课硕博项目45个、全英文授课课程300余门。
社会服务
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深化拓展校地合作,南京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落地生根。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在月球上种植出第一片绿叶,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成立了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高校董事会,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为全国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积极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和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巫山竹贤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以“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为己任,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而奋斗。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与重庆30多个区县持续深化合作,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国际联合研究院、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着力打造成渝科教创新共同体。
校园文化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大力推进“文化强校”战略,凝练弘扬“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以一流的大学文化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近百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最美高校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潜心打造校史馆及“立德树人”专题展览馆,深入挖掘爱国奉献精神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创作《重庆家书》《重庆往事·红色恋人》《光华》《初心·1929》《寅初亭》《何鲁》《渝创·渝新》等原创文化作品,讲好“重大故事”,展示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传承和打造以川剧为代表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川剧)。弘扬革命文化,持续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活动。建立师生、校友人物特色档案资源库,打造“重大文库”,传播重大精神。实施建筑文化景观完善工程,学校近现代建筑群和早期建筑群分别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力谱写学校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大”力量。
(数据截至2023年2月)
美视电影学院成立于2000年,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A校区,坐落干美丽的民主湖畔,现有在校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210余名;教职员工9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54人、教授8人、副教授20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国立担任学院院长。学院还分别从学界、业界聘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导演、制片人、演员、主持人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
学院学科特色鲜明,专业设置齐全。现有表演、戏剧影视导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7个本科专业业 其中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为重庆市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建设点。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电影领域和广播电视领域授权点点。戏剧与影视学科连续被评为重庆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戏剧与影视学类(含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按大类培养模式招生,本科生在一年级主要学习大类学科基础课果程和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从二年级起进行专业分流,学生从该大类所含的4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主攻专业,在大类培养的同时逐步加强专业特长和个性化的培养。
在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学院将根据学校分配的推荐免试攻文读硕士研究生名额指标,择优选拔推荐学生到本校或国内其他重点高校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拥有多个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与我校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共建有“数字影视艺术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我校新闻学院共建有“重庆市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特色学科专业群”,还牵头设立了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学院专业教学大楼和影视传媒艺术教学实验中心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拥有电视演播厅、小剧场、学术报告厅、电影混音棚、数字拉片室、数字高清非线编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拟音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舞美设计模型室、化妆实验室、排演室、试听室、形体练功房等设备齐全的教学设施。
学院建立了多层次的海外交流渠道,努力开拓学生视野。优秀本科生在读期间可以通过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申请赴欧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知名高校参加为期3个月、6个月到1年不等的海外交换项目,学院自设短期访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到海外高校参观学习的机会。学院与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瑞十、澳大利亚等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不定期邀请合作高校的专家来学院讲学,开展交流。
表演专业:
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表演艺术事业,具备戏剧与影视表演必需的文化基础,系统学习专业表演理论知识,掌握戏剧与影视表演的基本技能的高水平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专业的话剧和影视表演工作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在影视导演创作上的创意、创新能力和有效组
织领导创作团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专业拥有重庆市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导演基础工》等精品课程,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部分毕业生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掌握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及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
修养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戏剧、电影、电视行业担任编剧与编导工作,能在新闻单位担任记者编辑工作,在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艺术研究工作。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培养学生运用摄影媒介进行实践创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系统堂握电影镜头语言
和电影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在图片摄影创作、故事片摄影创作,纪录片摄影创作,视听语言设计,剪辑以及影视制作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素养,戏剧、戏曲、影视和其它舞台演出的美术设计等方面实践能力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剧组、剧院、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从事与美术设计相关的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以中国播音学为基础,以电视节目主持为主方向,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的“德艺双馨”专业主持人才。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优势,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和艺术鉴赏力等综合素养的塑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播音与主持创作方面的创意和创新精神。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热爱广播电视事业,有良好道德品质,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能,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复合型影视编导人才,毕业生能在广播电视系统、音像制作单位、影视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科研机构和艺术院校中从事与编导、编辑、节目策划、传播管理、专业研究和教学相关的工作。
美视电影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契合时代需求,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
专业化戏剧影视艺术人才为目标。学院学生毕业后,或是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或是
进入各影视剧组、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电台、文艺表演团体、广告传媒机构、文化传播公司以及互联网企业等单位从事导演,表演、主持、策划、编导、拍摄、舞美等工作;或是进入政府部门、企业单位、文化教育系统等从事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