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况
1.1 学校概况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嫩江路1号,坐落于常州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南临沪宁高速公路,毗邻常州高铁站。学院是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1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5.3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1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4810万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2139万元,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设施及视听系统,建有现代教育中心及36个校内实践教学场所,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实验和实训的需要。学院现有航空服务学院、智能制造与计算机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基础学院六个二级学院,2021——2022学年开设机械制造、民航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30个专业。学院办学20年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近3万人,其中服务常州地区各类人才近万人。
学院秉承“忠诚、敬业、乐群、发展”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内涵强校,质量立校,依法治校"十六字办学方针,以全新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引领学校各项工作,为“十四五”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清晰,主要为常州市、江苏省、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章程通过省教育厅审核并在省民政厅备案。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民航局备案的航空安全员资质训练单位”、“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艺工双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常州首批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1.2学生情况
2021-2022学年,全日制在校生数2508人,应届毕业生数62人,已就业人数43人,应届生初次就业率与上一年相比基本持平。今年入学新生1589人,较上一年有较大增长。
1.3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拥有一支来自省、市著名高校,具备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业带头人和以研究生为主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及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达70%以上,从而保证了学院的教学质量。校内有专任教师126人,校外兼课教师45人,行业导师19人。兼职教师比例为50.79%,生师比为17.7:1。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的38.1%;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23.8%。
1.4设施设备
2021——2022学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529.94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1.1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6.52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10.35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3.3%;生均图书82.23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25.56台,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均满足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2. 学生发展质量
2.1在校体验
2.1.1不断完善学生社团体系,开展特色社团活动
学校共开设18个社团,其中志愿服务类1个,总人数111人;创业服务类3个,总数152人;文艺体育类9个,总数403人;其他类5 个,总人数165人,参加社团学生总人数达831人。
图2-7学校学生社团类型分布情况
学校创业社团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实践深化理论的培育目标,指导学生创业项目计划、实践、孵化、成果转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常州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多次获得高校组二等奖。该社团在2020年常州市“十佳百优”学生社团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高校组优秀社团。以此为榜样,进一步加强社团自身建设,努力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2.1.2注重宣传先行,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网络
学校设青年志愿者协会,以5个二级学院为分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加驻常高校“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常州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新桥街道心肺复苏(CPR+AED)普及培训、新北万达血站、校内防疫、校内迎新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做好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规范管理,推动志愿者行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做一名注册志愿者”,采取先宣传,后报名,然后分组,最后培训,确保志愿者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积极性,开展“我眼中最美志愿者”的评选活动,选树优秀典型,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与社区联动,加强校地合作,以“助民”为动力,拓展志愿者服务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志愿活动。
2.2就业质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抢抓毕业生求职黄金期、冲刺期,加快推动就业工作进展,学校从4月份以来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系列行动,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挖就业资源,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便捷高效的双向沟通桥梁,破解"招人难"、"用工难"、"求职难"问题。其他校领导进企业、走园区,积极打开各专业就业市场。开展企业进校园专场招聘月活动,依托“点对点线上、面对面线下”专场招聘会,加强供需对接,推动就业赋能,累计提供实习就业岗位800 余个,涉及航空、轨道、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物流、电商及营销等行业。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就业工作,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供需对接,积极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今后,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访企拓岗要求,大力推行"走出去、请进来"政策,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优质保障和服务。
3.教育教学质量
3.1 专业建设质量
3.1.1服务区域经济 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专业建设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积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掘重塑传统优势专业,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对接新北区“两特三新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打造,面向常州市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优化学科建设,智能制造与计算机学院对接新北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产业,面向常州市"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发挥学院优势专业潜能,深入推进机电技术专业群、电子技术专业群、汽车专业群和城轨专业群四大专业群建设。
航空服务学院对接新北区旅游休闲经济和高品质消费经济,面向常州华东干线机场建设和站城一体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发挥特色专业优势,重点打造客运服务专业群和民航服务专业群,助力区域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和综合客运枢纽打造。
经贸管理学院对接新北区物流枢纽经济、高品质消费经济、数字经济,积极融入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示范区,面向常州市产业金融、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好毗邻江南环球港超级商业航母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以大数据和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为的企业经营专业群和互联网商贸专业群建设水平,服务区域贸易、金融、物流、文旅、设计、零售等行业数字化创新发展。
艺术与建筑学院对接数字经济和楼宇经济,面向常州高铁新城、新北人工智能科创港等重点区域特色楼宇群建设,充分发掘学院建筑、艺术传统专业优势,精心打造建筑工程专业群和创意设计专业群两个专业群。2021年3月,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职业院校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立足学院专业学科发展实际,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申请新增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目前开设有机械、电子、民航运输、民航服务、高铁乘务、轨道交通、建筑、物流、汽车技术、财会、经管、艺术等30余个专业,形成了工、理、文、艺并行发展的专业格局,全部与常州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初步满足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3.1.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保持分类考试招生为高职学校招生主渠道,稳步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完善多样化考试录取方式,在本年度高职招生1589人,期中基于高考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数量915人、对口招生数量553人,其他方式招生人数121人,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多元立交,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一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建立健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目前已经制定了《课外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开设学分银行账户数量累计达到6206个。
二是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等8个专业“专接本”专业,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学分互认,学制采用“2+2”形式(专科2年+本科2年),获得规定学分后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通过率高,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3扎实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
经贸管理学院积极学习《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将1+X证书制度和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通过对20级、21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进行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财会操作技能,了解财会工作流程,提升了就业能力。在本学年度,学校开展了"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1+X证书试点,积极动员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培训与考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本轮培训与考证,1名教师取得证书,31名学生取得初级证书,44名学生取得中级证书。学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3.2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师“评价”、“绩效”、“发展”三个关键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标准、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逐渐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优质教师队伍,施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引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本学年,学院加强师资培养与引进,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组织教职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共42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立项资助2人;教职员新评定中级职称3人,高级职称5人。
学院注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江苏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切实做到"课堂教学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选树"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典型案例,集聚强大正能量,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热情,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机制”,加强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引导和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能力等结构、层次和规格。
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新教师过好教学关,完善教职员工继续教育体系,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学习深造,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与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切实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坚持以“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认证,推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专业实践”双向素质和能力。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名师+”工程,重点引进行业企业高端、高技能人才若干名,担任专业带头人。
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以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突破专业发展瓶颈。以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搭建重点专业(群)教学团队;以教师个体成长与团体协作发展为目标,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支持体系;以教师职业发展及教学团队建设评价、考核为抓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