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20 | 1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南麓,毗邻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2002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具有独立颁发专科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学校占地237 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亿元,可容纳8000余名在校生学习生活。设有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社会公共服务系、航空学院、医疗与健康学院、公共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八个教学单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43个高职专业

1基本情况

1.1学校概况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南麓,毗邻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2002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具有独立颁发专科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学校占地237 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亿元,可容纳8000余名在校生学习生活。设有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社会公共服务系、航空学院、医疗与健康学院、公共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八个教学单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43个高职专业。


学校创办人邢凯提出了"一切围绕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学校秉承诚信、自强、求实、创新的校训;厚德、务实、勤勉、进取的校风;博学、敬业、爱生、善导的教风;明理、励志、勤奋、强技的学风,坚持“教育为主,严格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爱学生工作机制,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建校29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3万余人。

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彰显:现有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十二五”规划重点专业群1个,徐州市特需、领办专业1个,徐州市职业院校品牌特色专业3 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建成省级高职高专实验实训示范基地1个,徐州市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建成江苏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徐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园林式校园、模范职工之家、工人先锋号、徐州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省级奖励百余项。学校办学成绩被多家省市媒体报道,社会声誉良好。


1.2学生情况

学校深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丰富录取形式,全力落实高职扩招任务,招收学生类型进一步扩大。截止2022年8月31日,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628人,对比上一学年度,普通高中生、中职学生、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全日制学生人数都有增长,总人数增长22.9%。

 

从在校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学校近几年在严格执行有关招生政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完善招生策略,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1.3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 379 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 316 人,校外教师 100 人,行业导师 306 人,2021-2022 学年度生师比为 15.38。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52.22%,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9.30%,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45.25%。

 

1.4 设施设备

2021-2022 学年度,因学生人数尤其是社招生数量增长较快,部分人均办学条件指标有所下降。

 

 

2 学生发展质量

2.1 在校体验

1)构建施行“五育并举”协同发力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坚持在"严格管理、教育为主、用心服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下,构建推进"五育并举"协同发力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德育工程、职业素养提升计划,依托主题教育和实践项目等严抓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教学改革、学风建设、技能大赛、专业社团等让学生增长智慧,提升技能;通过体育课改、阳光展跑、体育竞赛等让学生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让真善美传承发扬 通过强化美育实践和美育社团建设,将美育实践纳入第二课堂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师生走出校门开展文化艺术展演、比赛、志愿服务;通过实施"三构建一打造"劳动教育改革工程、实践实习、社区服务等将劳动课融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崇尚和尊重劳动、职业认同。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推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2)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21天打卡、心理绘画比赛、心理征文比赛、心理演讲比赛、团体心理辅导、"以茶养心"系列特色团体活动等;组织开展班级新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自身素质和助人技能 推进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建设;2021年被评为“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


3)打造精品社团,积极组织志愿活动

学校以社团组织为活动载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每一个大学生在活动中书写人生华章。现有各类社团19个,志愿者服务队4支,2021-2022学年组织各类学生活动五十多次,荣获多项奖励和表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们在自信的氛围中成长成才。

 

 学生活动剪影

学校始终奉行“一切围绕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学生对学校工作满意度逐年提升。

 

2.2就业质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要求,学校坚持早启动、早规划、早落实的工作方针,努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积极组织就业创业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落实省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要求,做好求职创业补贴申报发放及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工作不断优化学校"91job"智慧就业平台,组织开展云端招聘,积极引进各地区、各行业、各层次用人单位,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不断推进优质就业单位在学校的招聘数量和规模,调研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为毕业生重点推荐对口用人单位 积极推进全院学生就业数据统计和反馈工作,实施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周通报制度,多举措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上一学年通过91J0B智慧平台发布就业单位547家,发布岗位数24878个,推荐各系组织专场招聘活动30余次,协调组织学校2021届医护类毕业生招聘会及社会公共服务系2022届实习就业双选会,在20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中获评A等,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

学校2022届毕业生1183人,截止2022年12月31日,就业人数1028人,其中升学19人,年终就业率为86.9%。

 

 学校 2021 年医护类毕业生招聘会

3教育教学质量

3.1专业建设

1)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628人,校内专任教师316人,校外教师100人,行业导师306人,2021-2022学年度生师比为15.38;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为45.2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19.3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55.51万元,生均3874.55元;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42;因学生人数尤其是社招生数量增长较快,部分人均教学资源指标有所下降。

 

 

2)专业设置、调整与结构优化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围绕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基本办学条件,结合往年的招生录取、专业培养、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学校共设置专业43个,其中对应紧缺行业7 个,支柱产业7个,其它产业30个。2021-2022学年实际招生专业34个,当年新增专业2个,停招专业4个,撤销专业16个。覆盖13个专业大类,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628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了1422人,增长率为22.9%。


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学校现有1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1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市特需领办专业、3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学校一贯对专业建设高度重视,一是找准标杆,扎实推动专业建设,实现本专业未来三年的建设目标,力争成为省内同类专业中的一流 二是注重专业创新,锐意进取,力争在新专业中取得突破 三是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加快推进重点专业群建设。目前拟建设院级重点专业群6个,群内专业数20个。“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重点面向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行业领域,开展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调研活动

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途径,学校积极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的建设工作。


5)专业标准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制订了《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标准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就业导向,明确规格定位,参照职业岗位序列和技术等级,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尝试对《悉尼协议》的研究和对接,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目前招生的各个专业已基本完成专业标准的制订工作。


 专业建设考察学习活动

3.2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师德模范现场报告会、模范引领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全院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教师能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岗位晋级、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正式引进与柔性引进并重,重点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和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作,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海外研修、做国内访问学者。重奖教学、科研表现突出的教师。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健全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


3)分层组织教师企业专业实践,提高双师素质

学校分层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一是新教师入职后首先脱产6个月参加企业实践,使新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尽早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在3年培养期内脱产6个月在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及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三是专业带头人脱产1年到企业研修,调研学习与专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方案,依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学情,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等,紧贴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4)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学校近年陆续出台了10余个师资制度文件,涵盖了教师的聘用、培训进修、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职工奖励等方面内容,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师资建设制度体系,支持教师业务培训、教学比赛和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