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于2002年筹建、2003年7月正式建校,其前身为1994年批准成立的江苏省江南志立进修学院,校址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2号。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办学原则。服务国家影视文化产业工业化、体系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打造影视和文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集群;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特别是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直接建在产业链上,弥补我国影视文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不足,促进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00.5亩,校舍建筑面积18.71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76755万元。现有招生专业38个,学校设有音乐舞蹈学院、影视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航空乘务学院、教育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院,动漫创意专业群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影视动画获批江苏省高水平骨干建设专业,影视编导、表演艺术、艺术设计、现代服务专业群均为无锡市重点专业群,覆盖无锡市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影视传媒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影视之都”定位。影视编导专业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专业;与无锡麦贝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获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江影航空港获2019 年无锡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惠泥造物·非遗彩塑职业体验示范中心获批2021年无锡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2021年《企业财务管理》教材获首届国家教材二等奖,微电影《咱爸咱妈》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
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平安校园、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5A级社会组织、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已成为全国航空乘务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江苏省节庆协会名誉会长单位、全国素质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推广交流基地、亚文联亚洲文化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东西部艺术教育联合专委会会长单位和艺术人类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市县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无锡市传媒艺术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中标单位、江苏省高等院校首批依法治校试点单位、江苏省教育工委评定为“党建考核优秀等级"、江苏省就创业工作专项督查考核优秀单位、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等。成立长影集团影视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影视制作人才基地、中国移动联合会虚拟现实教育产业专委会、江苏影视剧创作中心、无锡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委员会、泰国清迈大学徐霞客旅游研究中心、江南影视工程教育研究院、全国文化创意产学合作联盟。
2021-2022学年中,学校再次获评江苏省"5A级社会组织"、连续三次蝉联“江苏省文明校园”,被江苏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评为首届“江苏省绿色校园”称号。
(二)学生情况
2022年计划招生数(人)3500,实际录取数(人)3061,实际录取率(%)87.5,实际报到人数(人)2487,新生报到率(%)81.25。全日制在校生数人5274、应届毕业生数人1356、已就业人数为1145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4.5%。与上一学年相比,招生情况良好,数量增加,就创业指数稳定。
(三)教师队伍
2021-2022学年教职员工总数人380、兼职教师比例为18.7%、生师比为13.29:1、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为38.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44.3%、具有“双师素质”人员比例为51.02%,与上一年度相比略有提高。
(四)设备设施
2021-2022学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8842.45元/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6.1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81.7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38.5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3.7%、生均图书80.6本、生均年进图书量为2.7本、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为18.9台,与上一年相比略有提高。
二、学生发展质量
(一)在校体验
作为一所以艺术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学校不仅开设《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等普适性美育类课程,更是针对了不同的专业,开设专业性的美育课程,如《舞蹈概论》《影视艺术概论》《中外音乐史》《中外园林赏析》等作为各个专业的美育必修课,均由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极大的扩充了学生的美育知识。在劳育上,学校每个班级均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并且理论联系实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贯穿劳动教育内容,如舞台类实训课,从道具的整理和归类开始,到服装、灯光器具等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中贯穿劳动教育内容。又如在校园内划分卫生包干区域,由学生治理校园基本环境。再如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快递的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防疫的消毒工作和快递包装的清理工作中加大了劳动宣传指导,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达到了劳育的目的。
目前,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社团共计26个,其中文化体育类21个,学术科技类3个,志愿公益类2个,学生社团归学校社团管理部统一管理,坚持以“规范社团发展,挖掘社团潜力,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坚持做好协调全校各社团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坚持扮演好社团活动领路人的角色,为社团开展活动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社团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学生比较活跃,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专业来选择社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基本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社团活动与学校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紧密相连,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学生社团均能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在活跃校园文化、服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学校提升发展稳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注重艺术创作,服务地方建设。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文艺创作,弘扬新时代风采,多部艺术作品获全国及省市奖项。江影学子微电影《咱爸咱妈》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均获奖;微电影《锡城68号》在江苏省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大赛获奖金1万元;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三年一届)19个参赛项目获奖;在“领航杯”江苏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时代风华"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融通并茂"江苏省高校设计作品展、“紫金奖”(南京)中国大学生设计展、第三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公开赛、第四届中韩国际音乐比赛等历年官方品牌竞技比赛中,屡屡获奖,荣登各大光荣榜。学生原创抗疫视频作品《我们不是一座孤岛》《疫情》均被央视频播出。学校各专业200多名学生参与演出的大型多维舞台剧《太湖传奇》已经演出300余场,该剧通过讲述太湖悠久的历史故事,展现吴文化的起源、工商业的兴起、今日盛世梁溪的历史进化和发展历程,传播无锡形象,弘扬中华文化,为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效服务地方经济。被列入文化部精品文艺推崇剧目、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拓展项目,荣获省委宣传部优秀文艺做成果奖。注重艺术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学生主动担当起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学生参与的《民族心连心一惠山泥人作品展演》、《惠山泥人——小板戏》分别中标2021年、2020年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拓展项目,进入省内各级学校展演并获得生机十佳项目;在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工坊展演"中获得一等奖;2021 年4月,“惠泥艺术团”学生受邀参加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惠山泥人作品项目,充分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学校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计划将学生社区建设与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积极推动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常态化加强指导督促,着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引导、就业创业指导、生活学习服务等,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思想引领的阵地、平台和家园,不断推出品牌活动,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附:满意度调查表
(二)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
1.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毕业生分布在4个学院27个专业。其中,空中乘务(36.66%)、高速铁路客运乘务(13.70%)、音乐表演(10.54%)、播音与主持(8.16%)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占比均达7%以上。
2. 就业率
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创业为落脚点,以创业带动就业突破口,紧密对接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培养能力型应用人才。形成就业创业教育基本定位,即“三个一”目标定位:一份好职业、一份好回报、一个好平台;"三三三"教学法则:从作业————作品——产品的知识转换、从课堂——工作室——企业的角色转换、从学生————准职员————职员的能力转换;“六个一”保障措施: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一个特色鲜明的创业园区、一个重在就业的人培模式、一个高效就业的合作途径、一个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一个学生至上的服务体系。
截止本年底,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8.60%,其中表演艺术、舞蹈表演、舞蹈编导、钢琴调律、摄影摄像技术、动漫设计、网络新闻与传播、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室内艺术设计、游戏设计,15个专业的就业率达100%。
3.就业行业流向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本届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80人(18.8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10人(14.11%);教育:190人(12.7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人(10.62%);批发和零售业:150人(10.08%)。
4.专业相关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被调查毕业生中,认为所从事的工作其专业相关的比例为51.17%。
5.工作满意度
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为98.65%。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人才培养、学习环境、学生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总体满意度高。
三、教育教学质量
(一)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坚持“优化(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专业群建设策略,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动漫创意、影视编导、现代乘务、艺术设计、音乐与表演、服务与管理等六大专业群。力争将六大专业群建成无锡市高水平专业群,力争将动漫创意、影视编导、现代乘务、艺术设计等四个专业群建成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
动漫创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一条主线,二元合作,三级递进,四个结合。影视编导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一条主线,二元合作,三级递进,四能并发(驱动)。音乐与表演专业群采用“校企合作、四会一精、院团合一、学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三段培养、三阶晋级、无缝对接”。
现代乘务、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模式,根据企业业务变化和用人需求。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旺进淡出、多岗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截止2022年,学院五大专业群均已列为无锡市和江苏省的重点专业建设群,其中影视动画为省重点专业建设群和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空中乘务专业为无锡市现代化特色专业;音乐表演、影视编导专业为无锡市现代化品牌专业。影视动画专业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
学校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积极探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模式进行了基于“知行合一、学做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以实现学生从“作业-作品-产品”知识转换、“学生-准职员-职员”身份转换、“课堂-工作室-企业”角色转换的"三转"法则。"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就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运用“以知导行、知行并进”实践教学模式,最终达到“知而必行”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践行“知行合一、学做结合”的必由之路,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就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实施,为学生提供"做和演"的机会。经过十多年悉心研究和四年多有效实践,我们提出了以教学剧目《太湖传奇》为载体,研究探索艺术类专业"院团合一、学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关于公布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苏教人〔2022〕4号)学校《<太湖传奇》——艺术类专业“院团合一学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图: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名单
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推进学校高水平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1"的同时,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学校从试点工作开始,学校教学部组织各专业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学习理解研究1+X证书制度各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考试要求,并与学校现有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将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逐步完成对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对于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选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
2022年1+X证书制度试点在学校内稳步推进的同时,学校学航空乘务专业3位教师、艺术设计专业2位教师参加了各评价组织的教学人员、考务人员、督导人员的培训。同时,培训教师回校,分别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了再培训,1+X证书师资培训人数达到15人,很好的提升了教师担任1+X证书试点的教学能力。3月和8月分别申报了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产品创意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试点计划。
(二)师资队伍建设
1. 创设引才聚才的长效激励机制
学校构建了吸引高层次优秀拔尖人才的有效机制。按专业群制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补充方案,按照每个专业配备1名正高职称、每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配备2名高级职称、每门专业必修课配备1名高级职称,完善教师结构,配足配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要求,按专业群制定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补充方案,有针对性地引进、补充具有高级职称的高级人才和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骨干人才。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构建校企双方互聘、共建、共管、共享的“双带头人”(企业专业带头人、学校专业带头人)、“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双师"(讲师、艺师或技师)、"双角"(教学、研发或演戏)的"四双"特色教学团队。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出优秀拔尖人才在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2021年,一位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8年,获无锡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公开招聘事业编高层次人才,先后引进9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副高职称6人,博士3人。进一步优化了中青年高级职称比例。
2.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实行了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针对学校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分别制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不同评价内容和考核重点。对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师,着重考察其完成教学工作任务量、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水平;对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师,重点考察其承担和完成重要科研任务的情况;对教学科研型岗位教师,首先注重考察教学工作水平和效果,同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着重考察在科学研究上的贡献。
3. 推进产业教授聘请
学校2004年与央视动画总公司成立动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8 年与中国广播协会合作成立“市县传媒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成立“无锡市政行企校文化艺术人才合作培养基地”;采用自办教学模拟企业,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引进学校等做法,与市内外2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成立产业学院4个。随着近年来我校产业教授计划的深入实施,学校多举措打造产教融合机制,开辟了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在本学年,我校共聘任产业教授14人,其中省级备案产业教授4人,校聘产业教授10人。
4. 校企双元育人
学校探索影视技术行业职业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实施了与长影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北京东阳三尚传媒集团、无锡华莱坞国家申影产业园、北京视界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疆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数字鹰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等国内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为主干专业配备了双学科带头人和双学术带头人,实现人才和产业的同步合作开发。学校坚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社会经济服务。我校在往年152家企业开展合作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与无锡、苏州、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21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在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发、培训实习方案、订单培养等多方面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工学交融"的目标,使我校的教学进程始终与校外企业发展"同步"。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