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创建于1998年。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西路,毗邻三国城、鼋头渚等国家著名5A级旅游风景区,占地面积327117.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校舍依山而建,校园花木扶疏、鸟语花香,楼宇建筑掩映其间,相映成趣。学院设有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幼儿教育与管理学院、商学院、智能装备与信息工程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学院建立了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航空实训中心、乘务实训中心、烹任实训中心、幼教实训中心、会计商务实训中心、移动互联网实训中心等,建有多媒体教学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标准草坪运动场、体育活动馆、健身房。
【图片1】学院风光
学院秉承“学成致用”之校训,“天道酬勤”之校风,“因材施教"之教风,"知行合一"之学风。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以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发挥行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广汽本田、精享裕建工集团、中锐地产、吉祥航空、东方航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京北方、松下冷机、彩晶光电、欣旺集团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形成了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导向,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出境出国培训学习,组织专任教师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广大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现有专任教师30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7人,占比22.19%。学院获评“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建院以来,学院以准确的办学定位、贴近市场的办学理念、强烈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学院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学生合作培养新模式,互派学生到对方品牌专业学习,发挥双方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学院构筑了本科教育平台,与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本科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专接本等进一步深造的途径。
十四五期间,学院致力于促规模、提质量、调结构、增效益,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目标定位: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把学院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内知名、省内领先民办高职强校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学校。办学定位:立足无锡、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恪守非营利民办高职院校职责,坚持公益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提高办学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提供人才支撑、科研支持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学院地理环境优势、学院精品教育优势,吸引省内外生源报考,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到7600人以上规模;以就业为导向,在校生毕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率98%以上。
二、学生发展
2.1在校体验
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用“六导工作法"书写好疫情防控和学生工作质量提升"双答卷"。一是政治领导明职责,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学生优势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优势,戮力同心,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二是思想引导指方向,思想摸排到位,主题教育到位,防疫宣传到位。三是宿舍督导创文明,引领发展“一线规则"。宿舍管理从创建文明宿舍到勤建公寓楼,提升到集学习型、平安型、活力型、健康型、文明型合一的"五型社区",将学生社区打造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四是心理疏导筑底线,建立五级监护、危机排查、心理日报、24小时热线服务体系,持续打造" 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阳光使者”。五是行为教导养习惯,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活动、、“护墙行动”、青年突击队、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六是充分利用工学结合、学生下企业实践锻炼及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就业质量
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计1655人,毕业生就业单位中,去民营企业较多,占总就业人数的91.87%,机关0.87%,高等教育单位0.06%,中初教育单位2.92%,自主创业0.06%,医疗卫生单位0.06%,国有企业0.12%,三资企业1.12%,部队1.86%,其他事业单位0.19%,城镇社区0.19%,农村建制村0.19%,其他0.50%,通过数据显示,与现今社会大就业环境相符合,并与往年数据基本一致。
截止2021年8月31日学院初次就业率为92.02%,初次签约率为90.33%。就业类型分为:签约就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升学、出国。12月21日学院年终就业率为98.49%,签约率为96.25%。
【图表 1】2021 届毕业生去向统计表
在全体就业毕业生中,除去未就业、出国、升学的44 名学生外,1611人有实际工作单位,其中涉及毕业生最多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总就业人数的21.54%,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偏向生产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教育行业,这与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
在全体就业毕业生中,选择在江苏省内就业的学生有1106人,主要生源地来自江苏省,共有787人,苏南人335 人与苏北人452人,其生源比例为4.3:5.7。而在落实就业单位时选择苏南企业 864人,落实苏北企业242人,其分布比例为7.8:2.2。这也说明学院为广大学生不光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留在苏南就业的机会。
通过对1611名毕业生工作职位分析,大部分学生从事一线岗位,排在第一位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二位是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第三位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2021年3月,省教育厅印发《省教育厅关于公布 2020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有关情况的通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20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并获通报表扬。
三、教育教学
3.1 专业建设
学院围绕无锡市重点产业,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成产业发展急需、类型特色突出具有差异化的专业群。优化学院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核心专业并与其他专业进行优化组合,为服务的行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供给等多种专业服务,为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三教”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逐渐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竞争力和服务力。积极推进“校级重点专业”和“双高专业”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汽车营销与服务、空中乘务、金融管理、影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6个双高专业建设,促其彰显建设成效,并孵化省市级高水平专业。积极优化专业布局,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完善高职与应用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的教学质量标准,并申报成功计算机应用技术"3+2"分段培养延续项目。学院结合学院实际,重点建设5个专业群:
【图表3】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一览表
开展2个专业群建设:学前教育、现代旅游。学院构建5+2专业群格局,建设4个无锡市高水平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程造价,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4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程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步建成在民办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高质量专业(群),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建设,探求区域内院校合作,建设3+3中职与高职,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构架多层次全贯通立交桥,为无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3.2 师资队伍
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与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职业能力密不可分,在过去一学年,学院苦练内功,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规划培养路径,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培训,全面提升全体教职员职业能力,逐步形成了"招聘一培训一培养一任用"的全流程管理,保障骨干力量的稳定性,同时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性,激发队伍活力,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生态,为学院发展提供高效率人力支持。我校现有教职员工全员388人,包含专任教师302人。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7人,占比28.8%,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7人,占比22.19%,“双师型教师”120 人,占比39.74%。
启动“南洋菁英”人才计划,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和管理骨干。建立“荣誉体系+骨干津贴+岗位任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创设“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环境,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健康成长,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加快核心力量培养,搭建人才梯队,发挥团队工作优势。
【图表7】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年组织教职员参加国家级培训20人次,省级培训46人次,各类党务培训33人次,开展校本培训194人次;教职员新评定初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7 人;引进专业人才18人,其中硕士以上15人,副高1人,海外留学背景2人;获批省级产业教授1人,产业导师累计报批 23人次,在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兼职师资方面取得显著质量提升;省青年骨干教师累计培养 9 人,师资队伍骨干力量进一步壮大;航旅学院教师鲍渭明荣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