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1.1 学院概况
学院坐落在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是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批公办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之一,隶属于泰州市人民政府。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泰州市“一高两强三突出"总要求,全面对接泰州一个产业体系、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总体布局;秉持"厚德尚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弘扬"求实创新、和谐奋进"的校风,崇尚“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教风,倡导“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坚持"服务好地方,发展好学院,关心好师生"的办学理念,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育人机制改革,努力把学院建成“园校企”深度融合、以“智能制药”“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学院占地面积约1081亩,其中校舍总建筑面积358120.4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4431.3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6601.16万元。年社会培训22535人次,技术合同年收入1307.83万元。设有医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科学部等9院1部,8个专业群,开设专业48个。
1.2 学生情况
2021 年,学院面向江苏、河南、山西、内蒙古等 10 个省份计划招生3545人,其中普专计划3345人,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计划200人;招生实际录取3257人,实际报到3092人。
2022届毕业生人数为3315人(毕业3090人、结业225人),其中已就业人数为2960人,初次就业率为89.29%,呈明显上升趋势。
图1-1 2020-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
数据来源:2022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1.3 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65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人。校外教师46人,行业导师 510 人。根据教学工作量累计折合生师比为13.79,按校外教师0.5(无上限)折算生师比为14.4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375人,占比72.67%,高级职称教师215人,占比41.67%,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比为85.08%。
2 学生发展质量
2.1 在校体验
2.1.1 落实劳育和美育必修课程的创新举措
学院组织专门团队建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利用志愿者服务、校园环境卫生、实训室日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等拓展劳动实践平台,设置劳动教育理论学习 16 学时,劳动实践 64 学时以上。邀请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等校外专家指导学院美育工作,完善美育工作方案。设置公共艺术必修类选修课程2学分,以艺术类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艺术讲座、艺术展演等,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邀请面塑大师王洪祥、泥人大师赵建高、木雕大师帅春燕、木作大师徐爽等非遗文化传人、艺术大师进校园开展非遗技艺相关讲座共计5场。
2.1.2 学生社团竞展靓丽风采 助力校园第二课堂建设
学生社团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势头。现有各类学生社团72个,其中思想政治类3个、学术科技类27个、创新创业类2 个、文化体育类33个、志愿公益类4个、其他类3个;聘任社团指导老师80名;每年有1.9万余人次参与社团活动。2021-2022学年,学生社团活动坚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汇共识、在多边中定方向,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精品学生社团”建设工程和“社团课程化"建设工程,强化学术技能和科技创新型社团培育。获2022年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图 社团巡礼展示周
图 社团纳新现场
2.1.3 务实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助力学子阳光成长
围绕“精准资助”这一核心,学院参与申报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项目,不断优化资助方式和措施,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效结合。2021-2022学年,在政府资助方面,共有1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共计11.2万元,349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共计174.5 万元,3811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共计630余万元,819人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共获631.62万元,20人获残疾学生学费减免共计10.36万元;在学校资助方面,共有380名建档立卡学生减免学费共计216.07万元,485名特别困难学生获得抗疫专项助困补助共计10.5万元,20名综合表现优秀的困难学生获得慰问金共计2万元;在社会捐助方面,共有10位困难学生获得吉如助困助学金共计4万元。
同时,全校师生也积极参与各项资助育人活动。以“资助诚信教育”为主题,各分院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诚信知识竞赛、诚信征文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在2022年"苏乡永助"主题活动中,学院共报送书法作品5幅、资助视频1个、"励志成才之星"1名、资助宣传大使1名。
2.1.4 完善机制,夯实心理育人基石
学院通过心灵文化、阳光校园、心理安全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夯实“教学、咨询、活动与危机干预”“四位一体”心育基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2022年开展心理团体辅导20余场、各类讲座9场、心育活动43场、咨询和访谈学生440余人次。
2.1.5 倾心倾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学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毕业生撰写求职简历以及就业面试等,提升就业竞争力。在就业季集中开展就业专项服务,如:10月开展"求职简历撰写月"活动、11月份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等,激发学生就业积极性。落实困难学生就业“一帮一”行动,建立院系间“一对一”毕业就业结对帮扶、辅导员结对对接机制,实现专业和学生管理精准帮扶,搭建“就业双选会”20 余场,参加招聘企业近 500 余家,提供岗位共计 4000 余个。
图 校园招聘会
图 职业大讲堂
图 优秀企业行
图 企业文化展
2.2 就业质量
2.2.1 生源状况
(1)2021年录取报到情况
2021 年,学院面向江苏、河南、山西、内蒙古等 10 个省份计划招生3545人,其中普专计划3345人,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计划200人;实际录取3257人,其中普专学生3057人,社招人员200人;实际报到3092人,其中普专学生 2901 人,社招人员 191 人;普专批次报到率 94.90%,计划利用率 91.39%,社招批次报到率 95.5%,计划利用率 100%。
(2)2021 年新生生源地区分布
(3)2021 年新生生源类别统计
2.2.2毕业生就业率
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29%,直接就业率为64.46%,对口就业率为90.78%,高质量就业率为24.65%,上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用人单位满意度95.12%,家长满意度为97.64%。毕业生就业去向涵盖全国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江苏省内就业为主,其他城市主要分布在南京、盐城、苏州、徐州等。
2.2.3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022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7.45%,近三年均保持在75%以上。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江苏高校就业报告2022》显示,全省专科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9.59%。
2.2.4毕业生月收入
2022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091.01元,比2021年增加247.78元,近三年呈上升趋势。
图 2020-2022 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情况
图 2020-2022 届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2022 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2.2.6 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
2022 年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为 98.69%,近三届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均保持在98%以上。
图 2020-2022 届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2022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2.2.7 用人单位满意度
2022 年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 90.99%。
图 2020-2022 年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2022 年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
2.2.8 毕业半年后职业稳定性
202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离职率为 24.29%,2019-2021 年离职率均低于 25%。
图 近三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离职率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2019、2020、2021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2.2.9 毕业半年后就业薪酬
202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 3945 元,增幅明显。
图 近三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2019、2020、2021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2.2.10 毕业半年后就业适配性
202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 7.14%,与 2019、2020届基本持平。调查显示: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适配性高,稳定性强,薪酬水平稳定。
图 2019-202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2019、2020、2021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表 计分卡
3 教育教学质量
3.1 专业建设质量
3.1.1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
学院紧扣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先设置地方战略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管理,开展专业设置评估、专业预警。2022年增设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根据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3.1.2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制订专业群建设规划,推进专业群结构优化,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学院现有专业群8个,涵盖34个专业。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标准为目标,推进省、校两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按计划推进建筑工程技术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护理、口腔医学、药品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7个校级专业群建设。
3.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学院积极投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与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中职校合作开展大数据与会计、汽车制造与试验等12 个专业的"3+3"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开发完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和分段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与盐城师范学院、泰州学院合作开展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等 3 个专业"3+2"专本分段培养工作,畅通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渠道。
表 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
3.1.4 专业教学标准
根据教育部《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等文件要求,学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明确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制定各专业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美育等选择性必修课程,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3.1.5 1+X证书制度试点
学院为首批1+X制度试点院校,累计获批1+X证书试点项目20个。2022 年参加考证1024人次,取得证书830人次,通过率81%。
表 1+X证书试点项目
表 教学资源表
3.2 师资队伍
3.2.1 教师引进
2021年9月以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8人,其中博士4人(双创博士1人)。同时,进一步推进园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工作,开展高端人才的互聘共享工作,聘请3名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学院产业教授,聘请校外教师、行业专家7人作为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成员,推进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建设。
3.2.2 教师培养培训
制定《学院师德考核办法(试行)》,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和师德模范推荐活动,树立师德模范典型。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依据"新三年全员分类分层培训计划”,建立国内外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国培、省培等分类分层培训体系。2022年,435名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其中选派9人到国内高校、企业担任访问学者和访问工程师,选派52人参加国培省培项目,131人获批进企业实践。
3.2.3 教师团队建设
构建"校-市-省"三级教师团队建设机制。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培养市级英才1名、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联合产业教授成功申报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培育单位1个。
3.2.4 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
为38名新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系统开展岗前培训和“过五关”活动。选派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博士参加企业实践、省培、国培和专业负责人高端研修、科研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