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1.1 学校概况
扬州市职业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学校总占地近1582亩,全日制在校生近15835人,各类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员2万余人。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856万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176.6万册。现有教职工1274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2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80%以上。学校专业众多、科类齐全。开设有资源环境与安全、农林牧渔、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17个大类,68个专业。
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1.2 学生情况
2021年,招生计划5239个,录取4816人,报到4650 人,录取率91.93%,报到率96.55%,新疆班3+2转入119 人;2022年招生计划5800个,录取新生5809人,报到新生5679人,录取率为100.15%,报到率为97.76%,新疆班3+2 转入116人;招生计划增加561个,增长率10.71%;录取新生增加993人,增长20.61%,报到新生增加1029人,增长22.13%。
表1 2021-2022年度招生情况对照表
2021届5286人,截止2021年8月31日,毕业去向落实 4837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51%;截止12月31日,毕业去向落实5211人,年终就业率98.89%。2022届毕业生5379人,毕业生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截止8月31日,毕业去向落实4866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77%;截止12 月15日,毕业去向落实530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8.57%。
1.3 教师队伍
教职员工总数1274人,较上一年度增加9人;兼职教师240人,较上一年度减少195人;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76.53%,较上一年度增加2.5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44.59%,较上一年度增加2.38 个百分点;具有“双师素质”人员比例82.34%,较上一年度增加1.57个百分点。
1.4 设施设备
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679元/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平方米/生,生均占地面积66.51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9.43(平方米/生),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6.61%,生均年进图书量1.49册,所有数据均稳步提升。
第二部分 学生发展质量
2.1 在校体验
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扬州市职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加强社团年审及内部管理制度,选聘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俱佳的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开展社团巡礼节、校园乐跑大赛、社团集市等丰富多彩的社团品牌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提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现有六个大类47 个校级学生社团,参与人数达4400余人。
图2 "12.9"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暨乐跑比赛
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依托学校专业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团团公益课程,走进社区进行服务。创新署期社会实践实践载体,"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队、荷锄带月——“彩哪儿”农业品牌IP推广暑期实践小队等几十支志愿服务队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助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发布疫情防控招募令,组织学生志愿者完成校园疫情防控志愿服务4000余人次。
图3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
2.2 就业质量
2022年满意度调查表显示,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程度的认可和肯定。
表2 满意度调查表
2.2.1 就业总体概况
截止12月15日,2022年5379名毕业生中,落实就业去向5302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8.57%,协议就业率68.32%,合同就业率5.95%,灵活就业率7.57%,升学率15.96%,当兵和基层项目40人,自由职业5人,自主创业2人,顺利完成年度就业工作目标,在同类院校中排名前列。各院系中,年终就业率较高的院系是电子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国交学院、体育学院,均为100.00%。
毕业生中,扬州籍学生393人,省内其他城市籍学生4022 人;省外学生964人,其中新疆定向培养184人。
截止目前,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89.37%,正式签约留扬学生927人,专转本升学在扬学习82人,专接本学生留扬灵活就业910人(此数据是抽样调查),合计留扬1837人,综合留扬率41.98%,毕业生留扬率稳居在扬高校首位。2022届毕业生中升学853人、出国深造4人,升学深造率15.96%,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公务员、事业单位406人,国营企业、大型企业 445人,高质量就业比31.61%;专业相关度就业76.17%。
2021届毕业生中平均起薪4260元,其中,男生的实际月收入为4861元。2022届毕业生平均薪酬与2021届毕业生持平。本校2022届毕业生中的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9.48%,当年不能毕业1人,实现了有就业意愿困难毕业生100%就业。
表3 计分卡
2.2.2 落实就业政策具体做法
学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工作目标,积极应对生源规模剧增、新冠疫情冲击、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下行、双减政策落地、国际政治多变等对就业工作的挑战,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过程管理,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全员就业工作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预期目标,就业质量被武书连"2022中国高职高专评价”排行榜评为A++等级,被省教育厅评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情况"A等次。
以扎实的举措抓充分就业。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就业,校长办公会多次研究就业工作,主要领导现场调研就业,分管领导亲自协调就业工作;二是抓实基础工作,开展了3次就业普查,根据普查情况,不断优化工作安排,针对正常就业、专接本、专转本不同群体制订序时工作计划,调整工作策略;三是加强市场建设,组织开展校友企业招聘会、职教集团招聘会、产业学院招聘会等,全校累计组织线下招聘会5场,网络招聘会24场,招聘企业1089家,提供岗位38741个,岗位与毕业生达到7:1;四是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全校累计访企172家,拓展岗位2000多个,与兴化团市委合作乡村振兴计划基层就业项目;五是根据学院及专业设置情况,通过学院组团、人员组队方式,强化就业困难专业帮扶和联动工作;六是加强就业指导,针对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了13 场疫情常态化下就业策略与心理调适讲座,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以朴实的作风抓困难帮扶。一是实施清单销号就业工作方法,就业手续实行周结日清,对全体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二是组织就业困难学生参加就业核心能力培训。三是针对封闭校园期间就业,出台《毕业生提前离校就业相关规定》,搭建远程面试间,帮助暂时无法到岗毕业生与企业协调关系。四是各学院对642名就业困难学生、2名残疾安排了“一对一”帮扶,实现了有就业意愿困难毕业生100%就业。
以求实的精神抓内涵建设。一是探索就业规律,在省教育厅两轮就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了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意识形态调查、高水平专业群就业状态调查、用人单位调查等,分析调查数据,把握就业规律;二是认真进行就业统计核查,学校领导亲自部署就业核查工作,通过学院自查和互查、学校普查、省教育厅抽查等方式确保就业数据信度。三是以周为单位比对近三年就业推进时序,推进就业进展;四是谋划推进园区校共建就业育人工作,共建岗位采集机制;五是积极申报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已立项3个,申报中4 个;六是形成了"精准服务、产教融合、校政企联动"的就业特色,《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苏教育发布》多次报道学校就业工作成效。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硬件设施,逐步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提供优质保障。
表5 教学资源表
3.1 专业建设质量
3.1.1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
按照《扬州市职业大学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保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时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培优汰劣,2022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10个,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
3.1.2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高等职业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扬州市职业大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扬州市职业大学专业群建设规划》《扬州市职业大学高水平专业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专业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专业集群化、资源集聚化、管理集约化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主动对接国家和扬州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制订并实施学校事业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紧密围绕扬州"3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及产业发展延伸,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新专业,新增与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基本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格局。着力建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的7个专业集群,覆盖11个专业大类、76个专业。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通过建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进一步完善专业群运行管理制度。完成了专业群年度质量报告,协同1家企业发布合作办学的年度报告,完成自我诊断报告1份,修订相关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1次。同时修订了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完善了专业群教学质量监控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评价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诊断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动态反馈和校正制度。
3.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意见》,阐述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状,明确“十四五”期间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目标、推进举措,完善考核与奖励机制,进一步规范现代职教体系项目办学行为。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建设量质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持续上升,影响力逐步增强。2022年获批4个3+2项目,学前教育、英语2个专业获批4+0项目。
通过加强与合作本科院校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运行与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发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实践环节、考研升学信息交流等方面下功夫、抓落实,通过工作例会、专业调研、师资互访、专家讲座、项目合作、聘课授课、集中备课、经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合作共育机制,长效推进学校“4+0”“3+2”项目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对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要求,着重提高项目的培养质量,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学生和社会对项目的满意度。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内涵式发展,动态调整合作项目,选优配强师资队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加强工作交流协作,积累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1.4 专业教学标准情况
学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通讯工程、会计电算化、新闻、电汽自动化、汽车制造与维修、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助产、电子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等16个专业教学标准,先后被印尼三宝垄职业技术学院、柬埔寨国家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泰国职教集团下属TBTC、TATC采用、马尔代夫CMCA等11个国家采用。
3.1.5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我校从2019年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开始,连续开展四批申报。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各方职责,组织开展全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1+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对照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新课程标准,组建“1+X”授课团队,申请“1+X”专项经费,保障各试点“1+X”教师培训、学生培训、考核等费用支出。严格执行"1+X"周报制度、按时保质完成上级各类1+X数据填报、问卷调查和各协作组推进情况上报等工作。
2021年我校共组织816名在校生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考核;2022年,我校共调整申报21个等级的"1+X"证书制度试点,省厅批复考核规模数878人,覆盖全校15个学院31个专业,其中21个试点申报获批考核站点。申报规模逐年增长,专业覆盖面有序扩大,逐步实现学历证书的"1"与职业技能证书的“X”相互融通。
表6 2022年第一次1+X申报信息汇总表
3.2 师资队伍建设
持续实施“双百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22 年,累计组织5个批次近50人的面试,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5名(实际入职11人),其中博士8名、正高级职称人才7 名(含双高1名);引进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333二层次人才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师队 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师德教育作为第一课。1093人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参加暑期教师培训,942人参加企业实践。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