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概况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江苏省首家航空类公办专科层次职业高等院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学校占地700余亩,校区建在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内,北倚圃山,东临瑞湖,毗邻航空教育小镇,菁菁校园,环境优美,具备一流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条件。学校确立"厚德尚能、笃学敏行"的校训,"团结奋进、严实细致”的校风,“以身作则、训导有方”的教风,“以德为先、术有专攻”的学风,坚持走集群发展、特色发展之路,逐步打造无人机应用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机载设备装备调试技术、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等特色专业群,是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2 学生情况
学校主要采取基于高考直接招生、对口招生等招生方式,目前在全日制校生共计5703人,其中应届毕业生1418人,直接就业1160 人(含参军16人),升学239人,自主择业1人。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8.7%,其中就业对口率达76.34%,与上一年度相比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对口率略有提升。
图1-1 2017-2022年度在校生人数
3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8人,校内专任教师224人、校内兼课教师3人。专任教师生师比21.44:1,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6.96%,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19.64%,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比49.55%。与上一年度相比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比有所提高,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有所下降。
4 设施设备
学校占地466703.33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68467.87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97910.47平方米(含实验实习场所47483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5338.50平方米、学生宿舍50904平方米。学院建有65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679.50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86.50万元。学校现有纸质图书24.21万册、学年新增2.10万册,数字资源量中电子图书4.10万册,电子期刊28127册,学位论文124.77万册。学校有教学用计算机1810台。本学年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定,新增学生宿舍楼1幢,所有指标均符合基本办学要求。与上一学年相比,图书、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等指标有所增长,其中生均图书增幅达50%。
5 在校体验
学院以“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省内一流”的办学目标为引领,营造“校园活力更充足、师生获得感更强、社会认同感更高”的良好环境,致力于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获得更多的能力提升,感受更多的校园关怀,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路径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健康自由成长成才在学院的美好校园体验之中。据表2-1 可知,在校生对课堂育人满意度平均满意度为 97.70%,对课外育人平均满意度达到96.46%,学生对学校整体满意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满意度中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为94.39%,毕业三年内毕业生满意度为95%,可见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
构建"1+N"体系,全方位劳动教育育人。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制订劳动素养全过程考评细则,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实习实训、社团活动、公益服务、暑期实践等环节的劳动素养培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形成了"1+X"的全方位劳动教育的育人新体系。聚集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开展劳动通识教育,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成果;聚焦“劳动教育+日常生活”,推行半军事化生活管理,制度化开展星级宿舍评比,打造"静、洁、谐、安"的宿舍家文化,假期推动"家校联动",联动家长实施家庭劳动教育,促进劳动习惯养成:聚焦"劳动教育+实训实习",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和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协作中国航发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落实实习实训过程中劳动教育考评,并将航空工程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S管理理念、民航服务礼仪规范等特色元素融入考评指标,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培育工匠精神;聚焦"劳动教育+公益服务",依托社团、班级组织公益劳动,整洁校园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劳动中锻炼,汗水中快乐,学生争当防疫志愿者、加入救援队,组建24个团队按线上、线下两个板块平行推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经历的同时劳动素养得到有效提升。2021-2022学年,邱旭同学荣获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张智鑫同学获得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心"奖学金,贺御林获得2022年江苏省暑期社会"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图2-6学校常态化开展宿合卫生安全检查
图2-7习劳动强化学生“6S”素养
图2-8业余时间学生清理校园杂草杂物
图2-9寒假期担任家乡救援队志愿者
图2-10学生在湖南省汾市镇南岸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点亮航空梦”航空公益科普活动
图2-11学生获省“三好学生”称号
社团文化育人体验。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院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坚持学生为工作主体和力量源泉的学生社团工作方针,促进学院社团的可持续发展,2021-2022学年,学生社团初见规模,增长至10个,社团成员共计848人。通过每年的社团招新、“社团巡礼节”等活动,学校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个性、自主发展的平台。
图2-12社团巡礼节活动
关工委多重关爱、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育人作用,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关爱工作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档案,全程跟踪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成长历程。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关工委组织协调,二级学院、后勤保障部门、团委、学生社团等多方力量支持配合,每学期组织召开1次少数民族大学生座谈会,关工委委员每月至少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1次“一对一”交流,党建组织员结对帮扶英语能力弱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年来,学院邀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专题辅导讲座5次,关工委委员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谈话185人次,组织员结对少数民族学生实现了全覆盖。针对未能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学生,制定辅导计划,免费发放辅导资料,实施线下集中辅导、网上分散答疑,少数民族学生全部通过了等级考试。另外,对成绩优异和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
图2-13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辅导
图2-14关工委同志与少数民族学生座谈
6 就业质量
初次就业率。学校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66%,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选择,占比为80.80%;“专科升普通本科”次之,占比为16.80%。已就业毕业生中有65.40%选择在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就业职业呈多元化分布;就业单位以“国有企业”为主。毕业生其工作满意度为94.39%,专业相关度为96.05%。
计分卡。2022年与 2021 年“计分卡”数据对比显示,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月收入等指标略有上升,自主创业比例指标有所下降,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保持平稳。
7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对标对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清单,系统构建专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校、院二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政行企校多方资源,达到专业设置与航空产业(无人机、航空材料、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等)精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航空"1+X"证书、职业资格标准等)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航空专业所对应岗位生产过程)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差异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大飞机班等定向班、冠名班),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精准育才。并定期开展专业论证,以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正与结构优化。学校整体教学资源建设情况见表3-1。
着力推进专业群建设。学校紧密围绕航空产业发展,精准对接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科学合理设置、调整专业。开设专业与航空产业链上中下游高度铆合,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申报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成功的基础上,分步推动新一轮专业建设,2022年1月,成功申报民航通讯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民航运输服务三个新专业,形成了包含20个涉航专业的6大专业群。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与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等专业与中职学校开展“3+3”中高职贯通培养、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高职本科衔接培养,逐步形成了具有航空特色的现代专业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的原则意见》,学校修订并出台《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的原则意见》,进一步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流程。建立了制度化、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制度,通过开展调研,获得调研资料和真实数据。在专业调研数据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把握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为导向,科学优化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
“1+X”证书试点项目持续推进。为贯彻落实《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2021年学校完成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申报与考核工作,累积考核通过83人。2022年学校继续申报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飞机铆接装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民用航空器航线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加强“课证融通”建设。
8 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学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政治素质和执教能力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提升与能力发展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并进、专兼职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截止到2022年8月,学校共有教职工322人,专任教师25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55人。
营造德育为先的德育生态。学校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风险点专项排查工作,引导教职工廉洁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把师德师风评价纳入师资引进、职称评审、先进考核、干部选拔等各个方面,采用正面引导激励与负面惩戒教育相结合,形成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学校一贯坚持教师坐班制,与学生联系紧密、感情深厚,要求全体教职工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践行“一训三风”的教育目标,遵从“三成育人”工作准则,切实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在每日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引导和教育新教师志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育人职责,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此外,学校坚持开展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航院十佳、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室、线上教学优秀案例等先进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教师先进事迹,让正能量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图 3-11 2021 年学校举办师德师风与专业建设培训
图3-12 2021年教职工综合素养与能力提升讲座
人才队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积极做好人才服务与配套工作,关注青年教师成长,重视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培养与发展,形成职称、年龄和学历等比例优化、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2022学年,无人机应用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装备制造协作组-名师工作室组,李笑瑜和胡超2位老师入选2022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沈宝国入选2022 年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此外,还较好地完成了第六期"169 工程"人才的年度考核工作,11人获得考核优秀;完成了年度职称评审工作,8名教师获得副高级职称,17名教师获得中级职称。
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化,入职仪式举办常态化。学校坚持“校本培训+省岗前培训+导师带教"相结合的模式,举办新教师入职入会仪式暨座谈会,这是新教师入职第一课,2022学年16名新入职教师集中进行入职宣誓仪式和参加职前培训会议,此次培训不仅是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觉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理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会充分发扬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工作,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图3-13 2022学年新教师入职入会仪式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