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况
1.1学校概况
(1)办学历史
l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始建于1907年,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1912年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1952年更名为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2001年升格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江苏省最早升格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之一。2008 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2021年入选全国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l 学校在全国最早设置园艺科,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时任校长王舜成等在本校筹建中国农学会,学校也被誉为中国农学会的“摇篮”。2007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2011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通过”;2021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结论为“有效”。
(2)校区分布
l 学校地处江苏省苏州市,现有“一体两翼”3个校区,分别是西园路校本部、相城校区和东山校区,占地总面积1616亩。西园路校本部坐落在苏州古城区西园路279号,占地283亩:相城校区位于苏州市相城生态园核心区,占地417亩;东山校区坐落在太湖之滨的东山镇,占地916亩。
(3)教学单位
l 学校共设置10院1中心11个教学单位:园艺科技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智慧农业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素质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共计8个专业群,40个招生专业。
(4)资产情况
l 截至2021年底,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57886.1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19949.万元,当年新增2153.18万元:大型仪器设备1个,资产总值222.00万元。
(5)办学宗旨与思路
l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以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兴学劝农"为己任,努力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l 学校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坚守“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苏农精神,营造"和谐、务实、奋进、创新"的校风、"爱岗、精业、严谨、善导"的教风以及"博学、勤思、求真、强技"的学风,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抢抓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苏锡常都市圈职教高地建设机遇,持续提高园艺职业教育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输出探路者、江南农耕文化弘扬者“五张名片”含金量,努力建设与江苏现代农业及区域产业紧密结合、行业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6)发展规划与落实情况
l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完成“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修订工作,并对外讲行发布。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组织专项规划和各二级学院规划的修订工作。开展“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自评工作,顺利完成“双高计划”绩效监测平台数据、佐证和自评报告提交,取得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省第一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优秀”等级的好成绩。
(7)学校章程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l 学校成立章程修订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章程制定、学校治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文件,印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修订工作方案》,扎实开展章程修订工作,努力提高章程修订的质量水平。印发并严格执行《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完善“1+3+N”绩效分配改革制度体系,充分运用收入分配杠杆的激励导向作用,全面激发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积极落实破“五唯”要求,严格执行《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试行)》制度,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8)办学特色及成果
l 学校培养了以观赏园艺教育家章守玉、中科院院士沈善炯、原江苏省常务副省长俞兴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l 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最高奖、土耳其安塔利亚世园会最高奖和组委会金奖等诸多荣誉。连续八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校园"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等多位领导莅临调研,充分肯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l 2021年,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三大榜单,再次荣获省属高校(高职一类)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图1-1)。
1.2 学生情况
l 2022年,学校折合在校生数11720.5人。全日制高职专科学历教育在校生11308 人,其中普通高中起点 6941 人,占全日制高职专科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61.38%;中职起点3775人,占33.38%;社会招生538人,占4.76%;其他54 人,占0.48%(图1-2)。国外留学生54人,函授生4125人。
l 2022年,应届毕业生3451人,已就业人数256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74.21%。毕业去向落实人数 3255 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94.32%,较上一年的 91.82%增加了 2.5 个百分点。
图 1-1 学校获江苏省 2021 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图 1-2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结构图
1.3 教师队伍
l 学校共有教职员工 694 人,其中专任教师 582 人,占教职工总人数 83.86%;行政人员 51 人,占教职工总人数 7.35%;教辅人员 24 人,占教职工总人数3.46%;工勤人员 17 人,占教职工总人数 2.45%;其他附属机构人员 20 人,占教职工总人数 2.88%(图 1-3)。
图 1-3 学校教职工情况
l 校外教师423人,行业导师153人,外籍教师3人。生师比13.43。
l 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位人数为486人,占专任教师83.51%。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90.89%,较上一年的79.96%增加10.93个百分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41.75%,较上一年的39.88%增加1.87个百分点。
1.4 设施设备
l 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642.24元/生,与上一年相比增加10.65%;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3.56m²/生,与上一年相比下降8.18%;生均占地面积95.29m²/生,与上一年相比下降8.20%;生均宿舍面积7.73m²/生,与上一年相比下降8.19%;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0.79%,与上一年相比下降6.89个百分点:生均图书74.55册/生,与上一年相比增加1.00%:生均年进图书量2.39册,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10.15%;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32.13台,与上一年相比下降3.08%(表1-1)。
2 学生发展质量
2.1 在校体验
l 贯彻落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浸润在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每个环节。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作品获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人被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评苏州“最美劳动者”,入选省劳动教育案例1个。
l “六个一”行动引领职业生涯教育。学校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建设一个省级生涯基地,建成一门职业生涯精品课程,修订一本立体化案例教材,组织一场生涯嘉年华活动,激发学生生涯规划动力,举办一系列就业创业赛事,建立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涯教育课程、咨询、研究、实践体系,培养有三农情怀、有创新意识、有职业理想,会探索、能决策、敢行动的"新农人"。2021年,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荣获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高职组总冠军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校蝉联最佳组织奖。
l 及时开展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免除524名建档立卡学生全年学费,学校2021 年度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为优秀。
l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
l 学校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充分开发、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类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在校生满意度调研数据显示,在校生、课堂育人、课外育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均在99%以上,且比上一年都有提升(表2-1)。
l 2022 年应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 98.20%,比上一年增加 0.33 个百分点;毕业三年内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99.04%,比上一年增加4.04个百分点。用人单位对学校满意度99.93%,比上一年增加1.71个百分点。学生家长对学校满意度98.6%,比上一年增加1.18个百分点。教职工对学校满意度99.77%,比上一年增加2.22个百分点。
2.2 就业质量
l 提供精细化就业指导。创建具有农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启动“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在线举办"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研讨会、“直播荐才荐岗”活动,先后走访企业 123 家,举办线下校园专场招聘会近20场。3个项目立项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l 2022年与2021年“计分卡”数据对比显示,2022年毕业生人数3451人,较去年增加383人。毕业去向落实人数3255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4.32%,比去年的91.18%增加3.14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人数401人,升学率11.62%,比上年的11.47%增加0.15个百分点。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63.21%,较上一年增加2.9个百分点。月收入4538元,较上一年增加423元。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2688人,其中,面向第一产业32人,占1.19%,比上一年的1.21%下降0.02个百分点:面向第二产业285人,占10.60%,比上一年的12.48%下降1.88个百分点:面向第三产业2371人,占88.21%,比上一年的86.31%增加1.89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率047%,较上一年增加0.11个百分点。毕业三年晋升比例持续保持在 100%(表 2-2)。
3教育教学质量
3.1 专业建设质量
(1)提升资源质量
l 从教学资源表(表3-1)可见,2022年生师比13.43,比2021年增加1.49,但仍保持在15以下: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90.89%,比上一年增加10.93个百分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41.75%,比上一年增加1.87个百分点。
l 2022年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1039门,比上一年增加5.88%:总学时206509,比上一年增加 20.39%。课证融通课程数173 门,比上一年增加了14.57%;学时22574,比上一年增加12.01%。由于推行以课程团队形式线上建课,对线上开设课程进行了整合,线上开设课程数从2021年的556门下降至2022年的386门。
l 教学资源库数10个,比上一年增加了4个:其中,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且全部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校级资源库数8个,比上一年增加3个。
l 在线精品课程123门,学时29947,分别比上一年增加18门和4425个学时。在线精品课程课均学生数259人,比上一年增加5人。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3 门,全部为新增:省级在线精品课程43门,比上一年增加8门;校级级在线精品课程77门,比上一年增加10门。
l 互联网出口带宽2200Mbps,较上一年下降564.8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保持在10000Mbps。
l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55个/生,比上一年下降0.24个/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642.24元/生,比上一年增加 1698.55 元/生,人均增长了10.65%。
(2)优化专业结构
l 学校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理念,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加强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2022年新增2个新专业,涵盖农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文化艺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等13 个大类22个小类,达42个专业(表3-2)。
(3)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
l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聚焦“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内涵的发展建设,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重点打造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两大专业集群,建立以国家级专业群为龙头,相关专业群为支撑的8大专业群,形成了1 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校级专业群的国家、省、校三级专业群体系(表3-3)。
(4)实施职教体系试点
l 学校继续实施江苏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累计职教体系3+3项目76个、3+2项目21个、4+0项目7个,合作学校22家,合作专业39个,合作学生数达3802人(表3-4)。
(5)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l 学校继续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织二级学院成功申报X证书试点项目26项,申报指标1113人,涉及33个专业(表3-5)。1+X典型工作案例《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智慧物流管理人才》获得江苏省先进案例,并被作为优秀典型案例向教育部推荐。
3.2 师资队伍建设
l 提升“一风三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发展标准,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量身打造不同层次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按照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职业发展与社会实践“四个维度”,助教到教授“十一个专业技术岗位级别",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大师名师"三阶发展轨迹"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l 大力推进“苏农大师”工程。设立“苏农人才发展基金”,选拔培育、引进或柔性引进技术技能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现代农业(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江苏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省级高层次人才81人,省教学名师、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等15人,柔性引聘非遗技艺传承人、产业教授、能工巧匠、客座教授等近百人。
l 精心打造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按照“一院一平台,一平台一团队”思路,打造一批高水平双师型团队,将教师企业实践、获得职业资格和行业职称纳入评价体系。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优秀教学团队、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等省级教科研团队16个。园艺园林师资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认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