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概况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 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隶属于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同时接受江苏省教育厅业务指 导和管理,是华东地区唯一以安全类专业为特色、技术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 院。学院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隶属于煤炭工业部的徐州煤矿技工学校,2015年升 格,2016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三年制高职学生。
学院建有贾汪、云龙两个校区,占地538亩,总建筑面积22.27万平方米,固定 资产总额达5.12亿元,较去年增加0.17亿元。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22人,教 职工56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4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技术能手6人、省 青年岗位能手5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 技术带头人1人、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3人。聘请客座教授12人、 产业教授8人、企业兼职教师119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 国育才;面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安全生产管理人才、安全生 产技术人才、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服务江苏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学院专业 设置贴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现设有工业安全与职业健康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交通与安全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基础课教 学部(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7个二级学院和2个独立教学部门。 学院围绕安全应急行业,针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24个三年制高职专业,逐步 形成资源环境与安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和装备制造六大类专业格局。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徐州市特需专业,安全技术 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为徐州市高职院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各 类实验实训室170个,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数控技术、焊 接技术与自动化2个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焊接实训基地为第二 批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安全技术与管理教学团队获得全国煤炭行业优 秀教学团队称号。
学院坚持“修德砺志,博学立新”的校训,“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校风,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章程》明确学院的目标定位为“依靠江苏局,依托国 家局,立足江苏、辐射华东,五年内成为江苏的特色学校、行业的知名学校”。在江 苏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62 (“金平果” 2021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院 入选教育部首批“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入选中央 电化教育馆开展的“全国职业院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校企合作”首批院校,安全 技术与管理专业群立项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获评“2020年度江苏省省级应急消防 科普教育基地”;获批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得到省财政资助资金100万元;获批 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示范职业院校项目”,得到省财政资助资金100万元。牵头制 定了教育部高职、中职《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实现了 “中职一高 职一本科”一体化贯通培养,建成了徐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基地,“红 石榴家园”创建工作获得批准,2名毕业生被评为“江苏工匠”,1名毕业生荣获“全 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学院还获得了 “江苏省文明校园” “江苏省职业 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等称号。近三年,学院学生专业技能获证率达到100%,获 得各类技能大赛国家级以上奖142项、省市级奖180项。
2、学生情况
2022年三年制高职招生计划3948人,较2021年3124人增加26.4% (图1-1)。 近三年,学院招生实际报到人数持续提升,2022年实际报到3459人,较2021年2505 人提升38.1% (图1-2)。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8222人,较2021年增幅28.5%,近三年增幅平稳(图1-3)。
图1.3近三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2022届共有毕业生2266人(较上年增加747人),已落实就业去向2132人(较上年增加71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4.09% (较上年提高0.97%)。毕业生升 学人数增幅趋势明显,2020届升学人数达到86,超过前两年总和。毕业生本省落实 率为76.32% (较上年减少2.57%),主要服务于本省经济事业发展。
3、教师队伍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567人(较2021年增加53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较 2021年增加83人),生师比为14.93。兼职教师总为290人(较2021年增加171人), 与专任教师比为63.04%,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比为69% (较2021年提高 2.69%),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24.78% (较2021年提高2.69%), “双师型”教 师占比70. 22% (较2021年提高3.64%)。
表1.1近三年师资情况
4、设施设备
学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0311.46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7.59m2、生均占地面积为43.64 m2、生均宿舍面积为7.16 m2、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 备所占比例为11.51%、生均图书为105.93册、生均年进图书量6.45册、百名学生 配教学用计算机数为29.28台,近三年变化情况如表1. 2所示。
表1.2近三年设备设施值
5、在校体验
(1) 立足需求,开展各式各类学生社团。
2022年在学院全体学生中开展了社团 活动需求调查,结合实际需求,组建了科技、公益、艺术等多个领域的82个社团, 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学 院社团活动蓬勃发展,这些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与人沟通能力。学院成功举办了社团巡礼节活动,向全院师生 展现特色社团文化风采,每个社团都涉及了多种不同的领域,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潮 流,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社团。比如团扇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武术社是一场 体力与技巧的碰撞;智能网联汽车社团是对专业学习的进一步深挖与拓展,为国家 新兴技术的发展奉献着力量。
(2) 主题鲜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2022年,学院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疫' 路同行感恩有你”等各类文体活动10余场次;组织举办了 “五四”青年节系列活 动、社团巡礼节、校园寻宝、校园健步走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组 织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迎新晚会、篮球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 主持人大赛、“强国青年开讲啦! ”演讲比赛、“唱响青春畅想未来”歌曲MV、 快闪视频征集比赛、趣味运动会、心理健康趣味游园会等一系列问题活动。
(3) 求实创新,蓬勃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本年度学院团委能够大力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暑假期间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10支社会实践队伍,总计600余人参与团队和个人社会实践, 参与“返家乡”、“爱回母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政策理论宣讲、线上线下调研以 及其他各类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开 学期间组织百余名志愿者助力新老生开学报道工作,与贾汪和云龙团区委加强联系,以更好的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积极拓展校外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渠道, 院团委荣获2022年徐州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活动先进单位,4支社会实践大队荣获优秀团队,4名老师荣获先进工作者,5名学 生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获江苏省“三下乡”先进个人1人、优秀调研报告1 篇。组织2022年校园无偿献血活动,累计653名师生参与,共献血19.44万毫升, 掀起爱心热潮;配合江苏省项目办组织开展苏北计划和乡村振兴计划,2022年共有 33名同学报名,经团市委和团省委层层选拔,最终有4名同学被成功录取,助力乡 村振兴。
(4) “一站”“三区” “四心”,着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一站式” 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引导学院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践行“一线规则”,推 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加快把“一站 式”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 高地的进程。坚持“党建引领”强责任、“学工牵头”强体系、“队伍入驻”强覆 盖、“学生参与”强示范、“社团助力”强载体、“辅导员入驻”强机制,汇聚领 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践行“一线规则”,围绕“一站”“三区” “四心”,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百米。即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辅导员育心工作 站建设,完善安全文化浸润区、党建思想引领区、心理健康辅导区功能,培养学生 思想认识正心、校园生活苏(舒)心、学业成长安心、技能成就匠心。着力打造富 有安全学院“十大育人”特色的学生社区,促进“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建设,创造 新时代安全学院版的“枫桥经验”,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延伸实践路径、夯实内涵支 撑。
学院2022年在校生整体满意度为96.23%,与前两年比较相对平稳(图2.2)。
图2.2近三年在校生整体满意度
表2.1为在校生满意度(分项)情况。课堂育人满意度为97.24%,课外育人满 意度为96.15%,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为97.55%,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 教学满意度为97.10%,专业课教学满意度为97.42,整体较高。通过课外育人调查 发现,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总体持开放态度。其中,男生的参 与率要显著高于女生,新生的参与率要显著高于老生,这就要求各类活动在内容、 组织形式、活动过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考虑老生、女生的实际情况、喜好和诉求。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比较倾向于参加帮扶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爱心的志愿服务活动, 但是通过学院的参与渠道仍显狭小,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宣传、组织动员、丰 富形式、制度化、常态化等方面有待改进。同时,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意愿和 总统评价一般,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社团,学生的兴趣爱好 主要集中在文、体、艺方面,与当前开设的社团存在大部分交集。但是对社团活动 的经费保证、组织和开展的质量方面评价一般。与学生专业发展有关的专业类社团 数量偏少。学生乐于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服务类和调研类社会实践活动,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可。学生希望学院多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社团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需求和喜好,避免形式主义。
表2.1在校生满意度(分项)情况
6、就业质量
学院近三年毕业生人数增势明显(图2.4)。受外部环境影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学院认真落实省教育厅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贯彻“就 业优先”要求,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访企拓岗,靠前指挥,全院、全员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了就业局面的整体稳定。
2020届毕业落实率为94.06%,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毕业生升学人数显著增加, 达到86,较上年提高了 146%。毕业生收入水平为4728元,较上年略有降低,整体 相对平稳。自主创业率略有提升,为0.84%。毕业三年晋升比例为37.13%,发展前 景较为良好。
表2.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如表2.3所示,毕业就业主体面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其中,面向第三产业比例持续增加。
表2.3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7、专业建设质量
2022 年共设置28个招生专业,覆盖9个专业大类,其中资源环境 与安全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4个专业大类的专业 数量占总专业数的84.6%,招生人数占比为82.7%。
图3.1各专业大类2022招生人数及占比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紧扣江苏十大支柱产业及淮海经济区重点、特色产业布局, 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基础和优势,按照“专业平台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 关、资源共建共享”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将现有专业中26个 优化整合成7个专业群(专业入群率89.3%),精准对接安全应 急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本着“培育、强化、优化”专业群建设理 念,形成“1+4+2”的专业群布局,即1个专业群省内领先(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群); 4个专业群校级强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群、新能源汽车 检测与维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群);2个专业群院部培育(智能控制专业 群、电子商务专业群)。各专业群的2022年招生情况如图3.2所示。
图3.2专业(群)2022招生占比情况
8、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突出高层次人才引领、团队建设与教师个体成长相结合,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同时畅通校内人员流动机 制,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1)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坚持党管人才,德才兼备、引才引智相结合, 质量与贡献相统一。2022年,学院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及时补充高层次新 鲜力量同时充分挖掘、培育校内优秀人才。为鼓励在职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院 修订了《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暂行规定》,重质量、求效能,着力引培符合学院 当前需要又有较高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2022年博士在读13人,培育省“333工程” 第三层次1人,培育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 人。
(2)狠抓“双师型”教师培养。学院进一步优化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和执行 机制,始终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提升自身双师 素质,并把“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作为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在做好
“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同时,坚持“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守正创 新”的建设理念和“建梯队、育大师、出成果、促发展”的建设思路,努力培育、 打造“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并形成显著效应。2022 年获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
(3)畅通校内人员流动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合理 流动和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职工结构,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 立起符合学院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管理运行制度,出台了《关于校内人才流 动配置工作实施方案》,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促进编外聘用人员加快学历 学位提升和职称晋升。
(4)打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学 院秉承“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思路,多措并举打造一支“政治强、 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长期担任辅导员 直接考察聘用等方式,2022学院共招录专职辅导员21人,有力助推了学院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