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18 | 2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三环路297号,始创于1956年,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学校",2003年成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同时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分院",2012年2月升格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隶属徐州市人民政府管理,是江苏省唯一的生物工程类高等职业院校。校园面积656361.76平方米,固定资产36370.61万元,设有农林工程学院、动物工程学院、药品食品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生物装备学院、卫生健康学院、生态环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新沂分院等12个二级院部及徐州新健康医院、徐州市矿山医院、中煤五公司职工医院、大屯煤电集团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徐州市澳洋华安康复医院、徐州正博口腔医院等6所附属医院,拥有现代农业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生物制药技术、药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用电子仪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36 个专业,其中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群、1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1 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3个牵头服务徐州"六大千亿元产业"重点专业、2个徐州市特需专业建设项目。

1学校概况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三环路297号,始创于1956年,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学校",2003年成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同时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分院",2012年2月升格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隶属徐州市人民政府管理,是江苏省唯一的生物工程类高等职业院校。校园面积656361.76平方米,固定资产36370.61万元,设有农林工程学院、动物工程学院、药品食品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生物装备学院、卫生健康学院、生态环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新沂分院等12个二级院部及徐州新健康医院、徐州市矿山医院、中煤五公司职工医院、大屯煤电集团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徐州市澳洋华安康复医院、徐州正博口腔医院等6所附属医院,拥有现代农业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生物制药技术、药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用电子仪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36 个专业,其中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群、1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1 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3个牵头服务徐州"六大千亿元产业"重点专业、2个徐州市特需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坚持“立足徐州,面向淮海,建设职教名校”的发展战略,坚持“瞻远行实"的校训、"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勤学苦练、成才报国"的学风,秉承"学生快乐学习、教师愉快工作、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的"三快"办学理念,以涵养学生人文、提升学生技能为己任,大力推进“治人文、精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学生技能培养、情商养成、兴趣延展与个性飞扬,努力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十三五"期间,学校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圆满地完成了规划任务,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育回报社会先进单位、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 1000 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嵌入式教学与订单式培养。建有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与资金资助。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学生升本、考研提供渠道。2021年5月25日学校印发《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专业强校、人才兴校、依法治校等四大战略,着力推进系部振兴工程、专业提升工程、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平台工程、六星成长工程、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四化管理工程、暖心工程、党建强基固本工程等八大工程,把学校建成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适当、产教深度融合、社会服务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等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竞争力排名跃居全国高职教育中上水平,优势专业争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总规模稳定在 12000 人左右,争取进入“双高”行列。


2学生情况

2022学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9654人,折合在校生9072.45人,其中全日制专科生6797人、附设中职班人数2857人,年递增率分别为22.5%、26.6%、39.7%和-5.1%(表1-1)。全日制专科生中普通高中起点4133人,中职起点1872人(其中五年制后二年1358人),社会招生792人。函授生数1327人,年递增328.1%。2022 年9月份实际报到注册新生4587人,比2021年(2665人)高出82.3%。其中高中生3523人,比2021年(1994人)高出76.7%;五年制高职转入学生1064人,比2021年(671人)高出58.6%(表1-2)。2022年应届毕业生1610人,毕业去向落实1556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6.65%,比2021年高2.89%(表1-3)。

 


3教师队伍

2022学年我校在岗教职员工 494 人,校内专任教师 420 人(比 2021 年递增111 人),校外兼职教师(含校外教师和行业导师)188 人(比 2021 年递增 58 人)。2022学年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高级职称人员、“双师素质"人员分别为206、148、36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数49.05%、35.24%、86.90%,比 2021 学年分别递增(或递减)-7.26%、-4.25%、3.73%。2022 学年生师比为17.65:1,比2021学年的生师比(10.14:1)增加7.51:1(表1-4)。

 


4 设施设备

2022 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9109.5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325.10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占比17.0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435.99元。2022学年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10m²、生均占地面积72.35m²、生均宿舍面积9.38m²、生均图书72.09册、生均年进图书量2.01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26.89 台,均超过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值。但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上述生均设施设备指标与2021年相比,则略有下降(表1-5)。

 

 

5 在校体验

1)劳育与美育落实情况

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 号)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的有关要求,学校已将劳动教育和美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美育教育方面,学校开设了《美学基础》《大学艺术》等人文必修课和《美术鉴赏》《电影鉴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服装表演》《音乐基础理论与欣赏》《马可音乐作品欣赏》等10 余门美育选修课。在劳动教育方面,以全面提升五大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劳动情感态度、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为核心目标,以思政课、专业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载体,建构实施了"1+n"劳动教育体系和多元多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社会服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信息管理学院《 聚力"1+7"实施专业特色劳动教育》入选省教育厅公布的劳动教育工作案例(苏教办职函〔2021〕14号),农林工程学院《探秘果园四季》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


2)学生参与社团情况

2022 学年,学校共有学生社团 27 个,其中技能类、科创类、实践类、体育类、文学类、文艺类、自律互助类社团数量占比分别为3.70%、40.74%、11.1%、11.11%、7.41%、22.22%和3.70%;现有成员2391人,占学生总数26.4%,其中技能类、科创类、实践类、体育类、文学类、文艺类、自律互助类社团现有成员人数占现有社团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76%、46.72%、8.41%、8.28%、10.79%、19.36%和 3.68%(表 2-1)。毕业生、在校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均在 90%以上,对技能类、体育类、文艺类、文学类社团活动满意度达95%以上(图2-7)。


 

 

3)学生参加文艺展演等获奖情况

2022 学年,1 人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音频作品优秀奖,4 人获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节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优秀奖,13 件作品获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二、三等奖(7件作品被省级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评比),2名同学入围省大学生流行音乐大赛决赛,2件视频被“学习强国”采编。另外,10名同学获2021年度徐州市“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之星,1名同学获2021年度江苏省“最美职校生”,1名同学被选为第十六期省"青马班"学员,2名同学被选为第三期市"青马班"学员,卫生健康学院团总支、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科19团支部获2021年度"徐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校团委获 2021 年度徐州市"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先进单位和2021年度“徐州市五四红旗团委”。


4)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

学校获 2021 年徐州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药品食品学院“乡村逐梦计划”社会实践团获 2021 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药品食品学院“乡村逐梦计划”社会实践团、动物工程学院红帆党史学习小队、信息管理学院“溯源”党史学习实践团、新沂分院志愿服务队获 2021 年徐州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动物工程学院萤火虫志愿服务队获2021年度“泉山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1名同学获2021年省“三下乡”先进个人,5名同学获2021年市“三下乡”先进个人,1名同学获“徐州市优秀巡河护河青年志愿者”。


5)“满意度调查表”数据及分析

2022学年在校生对学校整体、课堂育人、课外育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的满意度分别为 99.70%、99.80%、99.50%、99.90%、99.30%和 99.60%,与 2021 学年基本持平;2022 学年应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8.60%和98.30%,略低于在校生,应该是疫情对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薪资影响有关(表2-2)。


 

 

6就业质量

1)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2届毕业生共计1610人,毕业去向落实率和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6.65%和70.12%,比去年提升2.89%和0.87%;毕业生升学率9.45%,比去年降低2.45%;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率 80.82%,比去年降低7.5%,其中:毕业生面向第一、二、三产的就业率分别为 2.61%、21.00%、57.21%,分别比去年降低(或增加)-7.82%、1%、-0.68%。应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 98.8%,比去年高 0.2%;用人单位满意度96.2%,比去年高0.2%(图2-8,表2-3)。


2)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等政策,以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追求,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取得了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具体做法:①学校内部构建了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招生就业处全程指导和服务、二级学院具体落实的就业工作网络,建成了“校-二级学院-班-生”层级式就业促进体系,进一步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服务;②与市人社局、邳州人社局、新沂人社局、张家港人社局等多家人社系统对接,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③增大书记、校长访问企业力度;④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建立未就业学生帮扶档案,提供"一生一策""一生一档"精准服务;⑤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组织毕业班辅导员参加就业统计培训,压紧压实2022届毕业就业工作,早准备、早统计、早上报。

 

 

3)学生职业发展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三年后的毕业生离职率、就业适配度、就业薪酬、职业晋升率、升本(含在读)率(2017、2018、2019届平均值)分别为11.1%、73.2%、4167.8元、46.1%、15.7%(表2-4)。毕业生的就业适配度、就业薪酬、职业晋升比例、升本(含在读)比例略呈逐届递增趋势,但毕业生稳定性略有降低。

 

7专业建设质量

1)教学资源数据及分析

学校坚持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已开通智慧树、爱课程、超星尔雅等3个学习平台,拥有教学资源库145个(比去年增加12.4%),在线精品课程数31 门(省级6门),编写教材41本(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3本、新形态教材12本),网络教学课程 60 门(2670 学时)。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出口带宽分别为 10000 Mbps、31100 Mops。2022学年专任教师由2021学年309人增至420人,增加率达35.9%,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由2021年的83.17%增至86.90%,生师比由2021年的10.14:1增至17.65:1。2022学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435.99元,比2021 学年降低 40.6%,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0.7,比 2021 学年降低 46.2%(表 3-1)。

 

 

2)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

围绕“大生物、大健康”办学定位,紧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目标,围绕“需求导向、集群发展、改造升级、循序渐进”的专业建设思路,2022学年停办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新增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专业;2022年9 月招生专业中,撤销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审计专业,停招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设备应用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新增康复工程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2022 学年学校设有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 36个,其中农林牧渔、食品药品、医药卫生、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资源环境与安全专业大类专业数占比分别为22.22%、22.22%、11.11%、5.56%、8.33%、5.56%、2.78%、8.33%、8.33%、5.56%,学生数占比分别为29.38%、9.34%、29.69%、2.77%、5.27%、5.09%、1.87%、6.00%、9.31%、1.28%(表3-2,图3-1)。由此可以看出,不论从专业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农林牧渔、食品药品、医药卫生专业大类。

 

 

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于 2021 年初获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该专业群包含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技术、药学等5个专业,2022学年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 1112 人,比去年增加23.1%。该专业群创新实施了“双循环、七融合”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线融合、三阶递进”的课程体系,打造了“融合、多维、共享”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成徐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主编《生物化学》等教材5部,副主编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一等奖。《生物制药类专业“双循环、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徐锋等)获江苏省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教学理念与企业文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学生身份与员工角色、专业教师与企业工匠、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创新能力培养与生产过程实际等因素“七融合",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2个循环"的培养(图3-2)。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面向畜牧兽医、园林园艺、医药、护理、机械制造等专业领域,开展五年制高职办学,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目前,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18个,五年制后二年在校生1358人,附设中职班(五年制前三年)在校生2857人。与本科院校南京传媒学院和南通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今年(2022年9月份新生)分别招生50人和45人。


5)专业教学标准

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派出2位专业教师参加了高等职业学校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及专业简介的研制工作。教务处印发了《2021 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徐生院教发【2021】4号)、《202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通知》(徐生院教发【2022】5号),组织二级学院完成各专业 2021 级、2022 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

(修)订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对 2021、2022 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了诊断改进。


6)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

学院获批有医药商品购销、食品快速检验、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1+X 网店运营推广等“X”技能等级证书4个,2022学年共117名学生参加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1+X网店运营推广等2个"X"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71人,通过率 60.7%。胡长效教授参与了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职业技能证书(初级、中级、高级)教材的编写,袁绍莉、吴江涛等10名教师考取了"X"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员(表3-3)。

 

8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引进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用才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出台了《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徐生院发〔2021〕89号),建立了人才引进工作流程和待遇商谈机制,明确了引进的标准、待遇、程序、引进后的管理与考核办法。通过积极向市人社局、市委编办、市委组织部报送《2022年度用编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申报表》,经过严格考核,成功引进4位博士和6位硕士。


2)教师培养培训

2022 学年教师培养培训做法及成效:①根据《“教授培育工程”实施办法》《教职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选拔 2021年度教授培育工程培育对象 4 名,并按规定给予了经费支持;②印发《2021 年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方案》《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手册》(徐生院发〔2021〕58号)、《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徐生院委发(2021)65号)、《教职工师德考核评价办法》(徐生院发〔2021〕103 号),组织了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学习与考核;③出台《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学术行为,完善学校科研诚信管理;④积极组织师资进修培训,2022学年共组织省级培训项目89人次,国家级培训项目56人次,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4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5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5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通过人数121人。


3)教师团队建设

为建设一批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业和科技进步要求的校级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学校出台了《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徐生院发(2021)102号),内容涉及申报条件、建设与验收条件、经费与资助管理、申报与审批程序等内容,并组织了校级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申报与评审。2022学年学校获批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养殖技术“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苏教师函〔2022〕31 号),立项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1 个,实现了我校在省级名师工作室和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上零的突破。


4)教师教学与教科研能力提升

2022学年,教师获省教学能力大赛奖9项,立项市厅级以上科技项目94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中文核心期刊39篇,分别比去年增加20.5%、3.2%和30%;以学校为申请人共申报知识产权60件(项),已授权发明专利8件,比去年增加700%,并首获泉山局知识产权局专项奖补;纵向科研经费到账额、横向科研经费到账额、横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分别为313.4、88.1、505万元,分别比去年增加95.6%、151.7%和564.5%(表3-11)。2022学年学校首次跃进江苏省高校"四技"合同排行榜,数量、金额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均为60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