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是全国首家、 江苏唯一的信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 设单位、江苏省卓越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已有 60 年办学历史, 坐落在风景 秀丽、充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 一体的常州科教城内。学院设有软件与大数据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智能装备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继续教育 学院(产业工匠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等 8 个二级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教学部、大学外语部、体育部等 4 个教学部。
学院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育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 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 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 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人才,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人才需求。学院校 训“厚德 勤业”体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学院精神“务实诚信 自强奋 进”传承了常信 60 年来的办学、治学传统, 反映了常信人开拓创新、与时 俱进的精神和面貌。
学院不断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优化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 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治理结构和“章程、标准、制度、 流程”四级体系,强化了《章程》对办学行为的全面覆盖、贯彻与执行, 健全了教职工、工会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了办学标准框架,完善各部门职 能、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强化标准落实监督考核,建成“学院、部门、 岗位”工作标准执行系统;完善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全面优 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第三方及法律顾问共同评估等制 度,进一步科学完善二级学院、部门和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涉及人财物等关键业务的内控制度建设;同时,建成覆盖全校关键业务的阳光院务管理平台,服务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助力分析评价的精准化,促进校 园管理的便捷化。2022 年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任务纳入党政工 作要点的第二年,正与“双高计划”、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苏锡常都 市圈职业教育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校等各项任务同步推进。
2021 至 2022 学年, 学院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一是在学院建设层面,获 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高职院校 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2019—2021 年度江苏省文明校园、 2021 年度江苏 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 2021 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绿 色学校、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获评第十一届“中国软件杯” 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最佳学校组织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集成 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获评 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 优胜奖;获评 2021 年度江苏省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二是在教师发展层 面,学院软件技术教师团队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 师获 2021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1 项;获 2021 年 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盈创信杯”计算机维修工(智能电子产品检测 维修与数据恢复) 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职工组一等奖 1 项;获 2022 年 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1 人 获评“江苏工匠”荣誉称号;获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和高校 辅导员年度人物”暨 2022 年“最美大学生”“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 员年度人物入围奖;教师参加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获 特等奖 1 项。三是在学生成长成才层面, 参加华为第六届ICT 大 2021-2022 全球总决赛获二等奖 1 项,参加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金牌、铜牌 各 1 项;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 奖 3 项,金牌 2 项、银牌 1 项、铜牌 2 项; 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 奖 3 项,一等奖 21 项、二等奖 22 项、三等奖 39 项,金奖 2 项、铜奖 1 项;1 名学生荣获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 12289 人,2022 年招生计划 4700 人(不含“4+0” 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 录取 4680 人。 2022 届毕业生 4301 人, 学院就业 落实率 97.37%
学院共有教职员工 842 人,校内专任教师 620 人,兼职教师 549 人, 生师比为 13.50。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 245 人,占比 39.52%;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 529 人,占比 85.32% ,具有“双师素质”人员比例 为 88.06%,师资结构总体合理,但博士、产业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还 偏少。
2021 至 2022 学年,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提升办学质 量,狠抓办学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实验实验设施、重点学科及实验室、 学生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尤其在科研用仪器设备等方面 给予了大量的投入。截止本年度,累计投入科研用设备仪器 32894.15 万元。 经过努力,学院办学条件逐步提升,其余设施设备配备亦有稳步增长。
学院切实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和美育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劳动 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劳创美,以美育心。
“劳育+课程”促习惯养成。开发《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 帮助学生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劳动任务为诱发,设置 劳动目标、劳动方法、劳动过程、注意事项、劳动成果等环节,突出课程 实用实效;
“美育+五结合”促素养提升。实现美育与德育结合,与艺术课程结合, 与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外社会资源相结合,与美育研究 相结合, 开设 33 门美育公选课, 覆盖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 类、艺术评论类等各个方面;
“实践+创新”促学生成才。组建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10 个, 开展 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党史学习、调查研究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全校 约 4000 名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全校 75 个社团围绕“一节一巡礼”, 年均开展活动 200 多个; 形成“1+6+N”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拥有各类型 志愿服务队 200 多支,年均服务小时数超过 20000 小时。“同在一片蓝天 下”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和丑丑真情服务团等项目获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出“挑战杯” 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项目二项。
“党建+ ‘一站式 ’社区”,促学生成长。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一站 式“五彩社区”建设综合管理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师生交互 三大协同,实施组织、机制、队伍、资源四大保障,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成才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 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2021 至 2022 学年,在校生课外育人满意度均在 95%以上,思想政治课 教学满意度、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满意度均在 92%以上.
学院毕业生共4301 人,初次就业落实率 86.23%,较之2021 年(92.69%) 降低 6.46 个百分点。毕业生初次就业落实率降低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专转 本”考试延期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延缓签订就业协议书。本届毕业生年终毕业 去向落实率 97.37%,较之 2021 届(98. 11%)低 0.74 个百分点,毕业生专 业相关度 47.85%,较之上年(48.71%) 降低 0.86 个百分点; 毕业生对母校 的总体满意度为 97.70%,较之上年(98. 13%) 降低0.43 个百分点; 毕业生 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 93.31%,较之上年(93.26%)略有提升。用人单位 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 88.82%,较之上年(88.47%) 略有提升,有 81.85% 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
主要就业措施有:一是学院继续强化就业市场建设,不断拓宽毕业生 就业渠道; 二是采取多方合作方式, 推进 2022 届毕业生线上招聘与面试等工作;三是大力拓展市场化岗位,建立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深入开展 校企合作,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供需对 接机制,增加就业岗位供给,拓展新兴领域就业空间,鼓励毕业生多元化 多渠道就业;四是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院党委书记、校 长带队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走访用人单位,多渠道拓展就业资源;五是 举办各类校园招聘、企业宣讲活动 80 余场,提供就业岗位近 2.5 万个;六 是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 推进“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三支一扶”“乡 村振兴”等基层服务项目。加强大学生征兵宣传,畅通入伍绿色通道,进 一步推进精准征集,提高毕业生征集比例。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利用学院现有 资源,开设线上线下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开展求职技巧、求职 材料撰写、面试技巧等指导、咨询服务,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及 线上测评;二是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切实将求职择 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落细落实,最大限度的为毕业生求职释疑解惑;三是组 织举办大学生就业嘉年华活动和职业生涯嘉年华活动,不断探索就业指导 的创新模式,积极优化就业指导的服务形式,为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 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是继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月活动和 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 养全过程,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将“三全育 人”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丰富创新创业工 作要素,绘制“两课一化”建设路线图。立项建设《技术创新方法(TRIZ)》 《工商企业管理》等通识课程 6 门、《跨境电子商务操作实务》《单片机 项目实践》等融入双创要素课程 40 门、《橱窗设计》《机电设备单片机控 制技术》等专创融合课程 8 门。持续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完成学院大 学生创业园的改造建设, 园区面积达 3000 平米,设有路演室、众创区、孵 化区和成长区。近三年, 学院累计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 50 余支, 孵化大学生注册企业 49 家。完成四个批次 19 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的评审和 立项工作, 培育专创融合项目 60 余项,带动 100 余名学生基于专业开展创 新创业实践。共建 3 家校外创业基地,规范共建内容,加强融资、法务、 种子基金和技术创新服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平台结构,提升平台的 服务能力。
7 专业建设质量
从教学组织与实施来看,学院专业群按照“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 方向”原则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融入 1+X 证书标准,增加跨专业综合项目, 缩减课程门数, 提高课程质量,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总数同比减少 3.3%,课 证融通课程门数、网络课程门数有所增加。从重点课程立项建设方面来看, 近几年学院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设 立专项经费支持,提供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等协助服务,提前做好省级、 国家级课程培育工作,校级精品课程大幅增加,省级课程数量同比增长66.7%。
学院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领域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 业建设模式,依据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动态调整优化专业 (群) 设置,落实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各专业质量动态监测评 估观察点,如招生、师资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招生就业、教学资 源建设和专业荣誉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结果确定“绿、黄、红牌”专业 并进行预警反馈。优化专业群结构,形成“数量适中、规模适度、布局合 理”的专业群结构体系, 共设置专业 41 个。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推 三教改革、打造实践平台等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个专业群获国家高 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 2 个专业群获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 2 个专 业群获江苏省工业信息化厅重点专业群立项, 形成“223”专业群建设架构。
学院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 厘清各专业群之间、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关系,利用集群优势,共建共享 优质教学资源, 建成院级在线开放课程 76 门、完成出版或自编新形态教材 53 部, 24 门课程入选“十四五”江苏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0 部教材 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 部教材获批 2021 年省级 重点教材立项, 7 部教材获批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
学院坚持校企“双元”育人,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22 年,完成 1+X 证书试点申报工作, 申报 证书总数 33 个,覆盖专业 37 个,专业覆盖率为 90%。组织试点专业按照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8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根据“十四五”规划和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师德、大 师、双师、骨干、人事”五大工程建设。依托“教师风采”品牌项目,深 化“浸润式”师德培养机制,提升教师执教履职使命感、责任感;完善国 家、省、校三级“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体系,加大应用型博士、技能大 师等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构建省、校两级产业教授聘任、 激励、作用发挥、考核等闭环管理机制,选聘高层次产业导师;有序开展 校企人才互聘、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国际化培养、教学能力测评等工作, 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国际化能力、教学改革能力;优化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岗位聘任与绩效管理制 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学院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师 发展指数 100 所优秀院校名单。
学院共有教职员工 842 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 620 人, 校外兼职教师 549 人。学年引进博士教师 5 名、硕士教师 7 名,晋升正高职称教师 3 名、 副高职称教师 29 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 245 人, 占比 39.5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 529 人,占比 85.32%。
学院教师培养成效显著。 2021 至 2022 学年教师获国家级比赛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 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 个人 1 名,全国技术能手 1 名, 省级教师团队 5 个,江苏工匠 1 名, 省技 术能手 10 名,省 333 工程等人才 14 名,选聘省产业教授 5 名,在聘国家 级技能大师 4 名。
学院制发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及相关配套制度,开辟“教师风 采”师德建设阵地,开设“厚德勤业 ·师德师说”教师沙龙,开展“最受 师生欢迎教师”“最美教师”评选等系列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2019 年评选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10 名, 1 名教师荣获常州师德模范。 2020 年印发《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师德手册》, 评选出22 名最受师生欢 迎的老师,1 名教师荣获常州师德标兵。 2021 年建立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 单,评选出 20 名最受师生欢迎的教师,1 名教师荣获常州师德模范。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