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坐落于中国陶都宜兴,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21 年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曾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省文明校园、省平安校园等称号。
学校占地近 1000 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0000 余人,教职工 560 人。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开设专业 38 个,其中,省高水平专业群 2 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 4 个,省特色专业 2 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 4 个,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3 个。建有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和平台等 11 个,各类实训室 312 个。
学校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打造行业特色型一流高职院校。先后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紫砂陶)”,并于 2022 年 6 月牵头成立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融合发展新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 98%以上,就业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二)学生情况
学校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安排面向全国招生,范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河南、贵州、重庆、广东、山东、广西、云南、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甘肃、江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陕西等 21 个省份,2022 年共录取考生 4312 人,比 2021 年增加 53.40%,录取人数创历年新高。其中,普通高考录取 2105 人,提前招生录取 457 人,职教高考录取 1750 人,近三年招生录取情况如表 1-1 所示。根据《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实施办法》,学校继续面向社会人员开展高职扩招,并开设电线电缆制造技术和陶瓷设计与工艺 2 个专业,经资格初审、现场确认、综合考试等程序,最终完成社会人员扩招 120 人。
表 1-1 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学校招生就业处)
(三)教师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产才融合”战略,通过深入推进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引聘行业企业一线技能导师、落实教师下厂实践、实施人才柔性引进等举措,不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教职员工 560 人,其中,专任教师 409 人,同比增加 61 人;高级职称教师 193 人,占比 47.19%,同比提高 3.51%;双师素质教师占比 87.53%,同比提高 5.35%,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如表 1-2 所示。
表 1-2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四)设施设备
学校持续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2021-2022 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624.67 万元,同比增加 187.91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6944.33 元,同比增长1029.64 元;百名学生配置教学用计算机数 69.43 台,同比基本持平,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数据见表 1-3 所示。
表 1-3 教学仪器设备投入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学校图书馆资源持续优化,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稳定增加,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的馆藏资源不断丰富。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馆藏纸质图书达708336 册,比去年同期新增 32000 册;生均图书 79.60 册,同比增加 2.97 册/人,数据见表 1-4 所示。
表 1-4 图书资源统计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7.42 平方米/生,生均占地面积 67.99 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 9.48 平方米/生,与上一学年相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占地面积均有所增加,但由于招生人数增加,生均宿舍面积略有下降,数据见表 1-5 所示。
表 1-5 硬件设施指标统计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五)在校体验
1.五育并举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在素描、色彩、速写、构成等公共艺术课程基础上,通过开设艺术概论、茶道、国学素养、陶瓷鉴赏、文学经典、世界优秀影片赏析等课程,积极构建具有工艺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通过高水平艺术展、文化艺术论坛月、非遗展演体验周等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修养,探索美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通过观摩学习、实践体验、公益活动等劳动体验,挖掘学校特色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不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通过将体育精神、运动竞赛、文化活动与体育课堂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
2.三全育人
学校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协同育人。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学生社区,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努力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学生朋友的知心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推动形成育人合力。二是丰富活动载体,提升育人成效。开展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创建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营造温馨、和谐、友善、稳定的学生社区生活氛围,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和谐、高雅的大学生活。三是搭建智慧平台,服务学生成长。通过打造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推动学生事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有效提升社区智能化服务管理水平。
坚持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通过主题书法展演、“励志成才之星”评选、学生资助大使宣传、“架心桥”家访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世界胸怀和历史担当,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励广大受助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评为“2020 年度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单位”。
表 2-1 学生奖助情况汇总表
(数据来源:学校学生工作处统计数据)
3.社团活动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拓宽实践云平台,打造“参与有广度、开展有深度、项目有精度、育人有效度”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专业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公益服务、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体验等,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将思政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统领和底色;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将红色资源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中滋养品格,培根铸魂。《书风陶韵,翰墨弘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书陶社”发展实践路径》入选 2021 年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六)就业质量
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实施办法》,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教育”的就业指导模式。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双员制” 就业服务队伍,采取“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去向落实一人,数据信息上报一人”目标;完善“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等机制,对特殊情况学生进行跟踪监测,稳步推进就业工作。
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学校 2021 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 98.48%,就业创业数据见表2-2 所示。学校荣获 2021 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 A 等次。截至 2022 年8 月 31 日,学校初次就业率 93.91%,比上届提高了 2.53 个百分点。
表 2-2 计分卡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表 2-3 满意度调查表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学校对 2021 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跟踪调研,数据发现,近四届毕业生的月收入稳中有升,反映出毕业生竞争力水平有所提高。具体来看,2018~2021 届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别为 4162.87 元、4076.29 元、4232.08 元和 4427.13 元,整体呈上升趋势,毕业生竞争力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见图 2-8 所示。
图 2-8 2021 届毕业生月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第三方麦可思关于学校 2021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学校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5049.34元),月收入较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管理(5590.00元)、市场营销(5530.00元),见表2-4所示。
表 2-4 毕业生月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第三方麦可思关于学校 2021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2021 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 73.36%在本省就业。从趋势来看,近四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的比例整体保持稳定,均有七成以上毕业生为江苏省贡献人才力量。从毕业生主要就业城市来看,2021 届毕业生在无锡(25.51%)、苏州(8.99%)、南京(8.74%)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大。从近四届趋势来看,本届毕业生在苏州、南京就业的比例较前三届有所下降,在徐州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见表 2-5 所示。
表 2-5 毕业生主要就业城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第三方麦可思关于学校 2021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七)专业建设质量
1.专业设置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人才链与创新链衔接,建立了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以及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实施方案》要求,在充分开展人才需求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专业38个,涵盖文化艺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等 10 个专业大类 15 个类别,形成了以陶瓷类专业为特色、艺工文商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陶瓷设计与工艺、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等专业重点服务地方陶瓷特色产业;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主要服务地方文化艺术和轻工纺织行业;工科、文科专业则有效对接地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外,学校主持制订了《陶瓷设计与工艺》《陶瓷制造工艺》《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电线电缆制造技术》等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表 3-1 教学资源表
(数据来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2.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学校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链对接,积极构建“省-市-校”三级高水平专业群体系,高标准建设“陶瓷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2 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群)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电线电缆制造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 3 个市级专业群;高起点打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与服务贸易”等 3 个校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3.现代职教体系
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2022 年,陶瓷设计与工艺、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继续与南京艺术学院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专业与南京工程学院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产品设计专业与南京工程学院开展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电子商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与无锡太湖学院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如表 3-2 所示。
学校认真学习领会省教育厅新发布的“专转本”选拔考试文件要求,主动开展培训指导。2021 年,陶瓷设计与工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2 个“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转段升学率分别为 94%和 100%,学生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得到了本科院校师生的肯定。
表 3-2 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项目一览表
(数据来源:学校教务处统计数据)
学校召开多场现代职业体系贯通培养研讨会,积极拓展中高职“3+3”合作项目。2022年,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 8 个,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上升通道,试点项目如表 3-3 所示。
表 3-3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一览表
(数据来源:学校教务处统计数据)
图 3-2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召开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研讨会
4.“1+X”证书试点
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产教融合、书证融通、育训结合”的“1+X”证书制度协同育人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培训品牌。2021-2022 学年,学校共申报 15 项“1+X”证书试点,如表 3-4 所示,专业覆盖率达 90%。结合项目教学要求,选派校内理论素质高、教学成绩优的教师参与培训,做好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财务管理专业入选无锡市“1+X 证书制度试点典型项目”。
表 3-4 “1+X”证书试点一览表
(数据来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统计数据)
(八)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学校重点加强教师的品德、能力、业绩等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出台《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直通车”暂行办法》、修订完善职称评审文件及绩效分配办法等切实举措,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积极构建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2022 年,通过“直通车”晋升教授 1 人、副教授 3 人,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 11 人,副高级职称 25 人,新增省级优秀教师团队 3 个,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6 项,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14 项。
图 3-3 学校教师在宜兴博物馆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
2.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修)订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与管理办法(试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等文件,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一年来,引进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等高层次人才 9 人。线缆智能制造“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谢强、校友吕俊杰、特聘教授李守才、华健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陶瓷学院教师张鹏被授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