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概况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 2006 年 4 月,经省、市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市属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学校秉承“诚信、奋进、合作、创造”的校风、“勤学、善思、明理、笃行”的学风、“学高身正、敬业树人”的教风和“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办学思路,聚力创新,聚焦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践行“让每一个学生自信面向未来”的办学使命, 大力培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里有活,脚下有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自 2019 年 1 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印发后,高职百万扩招、1+X 证书制度试点等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国家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迈入了新时代,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政策,阔步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期。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据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核心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为依托, 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坚决推进全国首家“创客校园”建设,“抓内涵、提质量、明特色、创品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筹谋新征程,抓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为推动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和继续教育学院 6 个教学系部,现开设 23 个专业,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艺术设计、通信、物联网、会计等多个专业领域。积极构建共建共育、共享共赢机制,与知链、海尔、大疆、华为等 4 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上海三菱共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与浙江大华、创维电器、上海三菱电梯、南京奥派、南京易技等 7 家成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与中邮建组合现代通信技术产教协同育人平台获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与中邮建、南京华高、南京冠盛等 83 家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中邮建、南京冠盛、南京东润共同成功申报“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围绕南京市四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八条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主动对接高淳区“4+2”产业链,突出主干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群)设置,逐步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专业(群)体系。学校牵头组建高淳职教集团,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与高职园合作推进高淳区校地融合发展联盟建设,提升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工作成效。学校被高淳区人社局授予“再造劳动力优势十项行动计划实践基地”称号,被高淳区总工会授予“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践基地”称号。
学校进一步完善“54333”创客教育体系,厚植“人人皆是创客”的校园创客文化,以培养航天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为抓手,推动创客校园建设向纵深发展。2021 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获批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组织建设项目 1 项(全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江苏省科普工作示范基地,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 1 项。
按照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做好 2023 年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以及省教育厅《厅关于做好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编制和报送等相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报告以 2021 年 9 月 1 日至 2022年 8 月 31 日期间的数据、事件为主要依据,以《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相关的第三方评价数据,从学校概况、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面临挑战六个部分,全面回顾一年来学校的整体质量状况,展示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亮点,有助于社会全面了解学校,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
2 育人成效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核心价值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打造多种育人载体和平台,践行育人使命。学校从“知识技能、素质养成、心理健康、创新教育”四维度展开学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学生提升参与体验感,彰显职业教育育人成效(详见表 1)。
表 1:满意度调查表
2.1 融通“课岗赛证”,提升专业育人成效
学校紧紧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劳模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岗课赛证”相结合,将岗位技能标准、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氛围,实施“1+1+1” 校外技能竞赛审核制度,以创新创意创业项目为引导、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依托,全面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分类培养,不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校《技能竞赛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指导下,积极为学生搭建校内外专业竞赛平台,我校技能竞赛成绩稳步提升,2021-2022 学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共获奖 188 项。
2.2 打造文化品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坚定建设“有爱、有趣、有情怀”的百年特色名校的办学愿景,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多样化精品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育人为主线,打造“五个一”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开展校园文艺、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院报记者团、话剧社、瑜伽社、跆拳道以及自动化研修社等 56 个文体、职业发展、志愿服务和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本年度学校各级团组织,定期举办社团巡礼节展现优秀社团文化,举办宿舍文化节丰富学生生活,开展端午节、中秋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展“青马工程”、“青年大讲堂”、“信仰公开课”系列活动点亮主题团日,师生同参与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 探索全过程劳育,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措施,劳动教育不可或缺,学校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部署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理实结合、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制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不低于 16 课时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劳育专题教育课程。同时, 学校在基础劳动教育中引入劳模讲座、急救技能培训、参与公益活动等内容,促进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南京市康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分教学单位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学校坚持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寒暑假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各地开展特色实践:“瞻仰七战七捷,重温红色记忆”、“青春向党, 追寻总书记在徐州的足迹”等党史学习实践团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传承高淳文化,再现非遗马勺脸谱”、“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淮海戏’艺术魅力”等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非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寻访安徽萧县‘葡萄产业’,实践体验助力乡村振兴”等乡村振兴实践团科学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淳色’高淳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等创新创业实践团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农村电商助力高淳新发展”等专业实践团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疫情终结者”等疫情防控实践团深入基层参与全民抗疫,丰富的项目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养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2.4 关注心理健康,护航学生阳光成长
学校不断探索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构建“学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和干预体系。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注重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形成“教学、活动、咨询”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讲座并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每年新生测评率为 100%。
学校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沙盘工作室、心理宣泄室以及团体活动室,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工作制,疫情期间以各班辅导员为主体成立“云端心理辅导”团,实行每天线上“日报告”制度,全面摸排各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24 小时跟踪和疏导学生心理和情绪。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办“向阳携行 共创未来”5·25 心理游园会,不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共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5 坚持多措并举,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学校不断加大学生资助管理服务力度,将“扶贫、扶志、扶智”贯穿在整个资助工作中,推动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构建新时代有特色的资助育人体系。建立学生资助多元体系,开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利用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量化指标进行贫困生认定,实施精准化资助工程,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健全了奖、贷、助、减、缓、免等措施在内的一整套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关注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一访三联”回访月活动,切实了解学生受助后个人发展动态,增强资助育人实效。开启特殊困难学生补助通道,2022 年初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起募捐倡议,师生为软件技术专业夏同学募捐筹集善款 87081.09 元、学校党员爱心基金给予 5000元资助、学校专项资助经费给予临时特困补贴 10000 元,学校共为夏同学筹得爱心募捐 102081.09 元。2021-2022 学年,通过多种形式资助照学生总额 2590.26 万元(详见表 2),资助效果显著。
表 2:2021-2022 学年学生资助情况表
3 就业质量
学校大力开展稳就业、促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创新,深化精准育人举措,积极应对学生就业工作新情况、新挑战。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推进校企对接深度化,校企定向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创新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深入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学校通过打通“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壹生涯工作室”,组织开展“困难就业生‘一对一’帮扶指导”,形成了“三级分责(校-系-师)、三方联动(校-企-生)、三管齐下(教育-管理-考核)”的岗位实习管理体系,建立学生职业取向档案,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精准推荐,提升了职业期待吻合度。(详见表 4)
表 4:计分卡
3.1 毕业生就业率
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本校近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与江苏省高职平均就业水平基本持平(详见图 7)。本校 2021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0.7%(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就业率达 100%、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达 97%、移动商务专业就业率达 96%),与本校 2020 届 93.9%相比有所下降,但有近 60% 毕业生留于南京地区工作,整体就业落实较为充分,培养目标达成度较好。
图 7:就业率变化趋势
3.2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近四届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比例均保持在五成左右,与江苏省高职 2021 届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详见图 8)。
本校 2021 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 52%,较上届的 48%有所回升,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75%)、电子信息工程技术(69%)、视觉传达设计(69%)、电气自动化(69%)等专业与就业相关度均保持在七成左右,学生沿着各专业人才成长路径实现了岗位升迁,就业质量、就业对口率大幅提升。
图 8: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
3.3 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本校近四届毕业生月收入水平稳步上升,且均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详见图 9)。本校 2021 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 5237 元,比本校 2020 届 5029 元高 208 元,收入提升比例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持续增强,比江苏省高职 2021 届 4587 元高 650 元,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5942 元)、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5727 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5702 元)毕业生月收入相对较高,充分体现人才市场对本校毕业生的价值认可度。
图 9:月收入变化趋势
3.4 就业满意度
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本校近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整体感受较好(详见图 10)。2021 届 83%的就业满意度相较于 2020 届 84%基本持平,明显高于江苏省 2021 届 75%高职平均水平, 我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个人感受较好。
图 10: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4 教学资源
学校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2022 年教学资源各项指标基本保持稳定。根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截止 2022 年 8 月 31 日,学校折合在校生 8426 人,生师比达 17.55:1;2022 年我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为76.8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为 15.67%,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 4620.21 元/生,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 0.27 个/生,课程总数 437 门,实现全课程信息化建设目标,在线精品课程 18 门,其中省级 3 门,在线精品课程课均学生数为 585.06 人。相比 2021 年,学校教育教学相关指标多数有提升。(详见表 5)
表 5:教学资源表
5 专业建设
5.1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根据“巩固特色专业,优化品牌专业,拓展新兴专业”的思路推进专业建设,聚焦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国制造 2025”,围绕南京市“4+4+1”主导产业体系和高淳区“4+2”产业链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链,以各专业群核心专业为引领,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2021-2022 学年学校设置 23 个专业(含方向),2021 年招生专业 23 个,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物联网、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学校 2021年新增招生智能控制技术、金融科技应用和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 3 个专业,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以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为主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围绕现代商贸服务进行专业布局,以会计、移动商务、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为主的专业群,对接金融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建设专业 23 项,其中省高水平专业群 1 个(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 省高水平骨干专业 1 个(数控技术),省级品牌培育专业 1 个(电气自动化技术),市级高水平专业群 3 个(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市级骨干专业 3 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创客教育试点专业 1 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院级品牌专业 3个(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和软件技术),院级特色专业 4 个(供用电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
5.2 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建设专业群实训平台
学校对接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南京市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战略,成立制造制造学院、颁布专业建设规划、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供用电技术专业为重点,带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工业设计、云计算等专业协同发展,实施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优化群内专业结构。为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学校建设“3D 打印(增材制造)中心”、“数字化工厂”、“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南京机电莱尼机器人学院”、“海尔智能家居”、“ICT 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等 6 个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我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获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参与“3D 打印技术工程师”、“智能制造技术工程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工业机器人装备两个“1+X”证书试点项目,“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平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平台”获批市级重点实训平台。
5.3 探讨课证融通改革,推进 1+X 证书试点
学校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不断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遴选机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和专业建设实际确定试点 X 证书,各试点专业在新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将“1+X”证书标准及相关职业能力融入课程教学标准及教学资源中,确保考证内容和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扎实做好课证融通工作。截至 2022 年 8 月,学校承担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Web 前端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装调、财务数字化应用(初级)、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与应用等 11 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试点规模225 人,参与试点专业覆盖现代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7 个专业。
6 师资队伍
6.1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持续优化队伍结构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重点,以培养“四有”教师为目标,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和培养路径,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一是,创新管理理念,推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绩效工资等人事管理改革,全面激发人才队伍内在动力。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修订相关制度文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本学年共引进 10 人,其中教师 6 名,学工管理人员及辅导员 4 名,管理人员 0 名,其中硕士学位 10 人,有企业或其他学校工作经历的 5 人。三是,完善职称评审程序,根据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加快职称评审评聘制度改革步伐。本学年,本学年共有 39 人经校内评审、评议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副高 7 人、中级 16 人、初级 16 人),共有 9 人工程、图书、会计职称系列人员通过了市相关部门评审(副高 1 人、中级 8 人)(其中会计副高1 人、图书中级 3 人、工程中级 5 人),考试取得且聘任的会计系列中级有 2 人, 教职工队伍的职称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打造精品团队,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立方星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获批市级科技创新团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教学创新团队”、“电子信息创客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获批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叶泉老师、李银露老师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6.2强化师资队伍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坚持人才兴校战略,着力培养一支“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里有活,脚下有路”的人才队伍。依托《基本能力训练计划》、《科研成果累积计划》、《教学成果展示计划》和《骨干人才成长计划》,推进“教师成长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学院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了“五保障、四落实、三导向、两对接、一目标”的“54321” 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制定中层干部、党员培训计划,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国家行政学院线上学习平台,分层分类开展培训。2021 年,学校选派 2 人参加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 选派 81 人次(省培 33 人,国培 48 人)参加省教育厅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另有 16 人参加相关专业培训。
构建竞赛培育机制。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勇于创新、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分别制定了教学能力比赛、技能竞赛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在主要赛项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目标,全方位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本学年,学校派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 379 人次,教师获奖 36 人次。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