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发展
2022学年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学生7084人,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其中面向社会招生270人;国际留学生18人;中职起点学生3469人;高中起点学生增加比率最高,为3327人。学生数量增加,质量趋好。2022学年应届生初次就业率90.56%,直接就业率88.53%,对口就业率50.72%,需要改进;上届学生年终就业率98%,增加明显。本学年我校学生发展总体情况:党建引领有力量,立德树人有进展;职业发展有进步,育人成效很明显。
1.1 就业质量
学校把就业工作列为"强校工程、民心工程",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紧抓好。2022年我校毕业生人数1363人,其月收入、去向落实率、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相对稳定(见表1);2022年就业人数1213人,就业率90.21%。留在当地就业714人,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48人;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1153人;到大型企业就业46人(见表5)。虽然疫情有影响,但是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稳定,面向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明显。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定期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指导资格培训:重视帮扶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做好帮贫助困工作:多措并举,打出“线上十线下”组合拳,疫情期间,在认真贯彻落实防疫政策的前提下,积极筹备线下招聘会,为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的桥梁;积极主动开展线上服务和线上就业指导,例如举办大学生个人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求职讲座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稳定毕业生就业率,全力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学校出台《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单位就业工作职责并考核,2021年9月和2022年6月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前后有近260家相关合作企业参加。特别是组织的2022届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特邀日立电梯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有限公司、苏州中车轨交公司等知名企业,涉及了电子科技、软件技术、艺术设计、电子商务、轨道交通、医疗康复等多个专业领域近150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近2000个,为学校1600多名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各二级学院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同合作企业密切配合组织各种类型招聘会和在线招聘会,就业工作成绩明显。如机电工程学院的2022届毕业生双选会,邀请苏州德创智控科技、苏州微创软件、苏州技泰精密部件、苏州聚力电机、苏州爱恩机械等企业参加。艺术与建筑学院的2022届毕业设计展暨企业招聘洽谈会,活动源于毕业设计展提前的改革实践,以学生作品为载体,将企业洽谈融入展览,深化人才交流和校企合作共赢。根据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11%,位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22年学院评审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授予朱涛等85名同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往届优秀毕业生已做出重要成绩,如在江苏亨通工控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就业的章明飞同学, 在良子影视企业就业的卢晓鸣同学等等。在苏州高新区人社局举办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就业、助力区产业人才高效集聚“四大行动”启动暨促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会上,我校荣获"2022年苏州高新区技能人才培养输出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1.2 在校体验
我校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总人数5534人。经调查统计,学生在校体验良好,其学习、生活和活动都有较高认可,对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满意度高。学生志愿者活动与社团活动参与度高,社团类别新颖多样,结合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见表3)。学校现有20个学生社团,参与总人数达1220人(见表4),活动实现常规化,在我校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题明确,校内外合作,参与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举行辅导员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专题培训;开展“居安思危防患未“燃”主题消防演练活动;疫情锻炼不停歇,健康不负好春光。为增强学生强心健体意识,丰富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战‘疫’力”。学校开启线上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为期8天的活动,2600 余名学生报名参加,浏览总量超过4000人次,充分展示了高博学子的青春活力。举办2021年度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半个月连续开展了趣味运动会、足球联赛等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对接江苏省职业技能比赛标准,我校各二级学院开展校级学生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医学与公共服务学院的学前教育和护理技能比赛;国际商务学院的商务技能和"智慧财经知识"比赛;信息与软件学院的“程序设计”与“信息安全应用能力”技能比赛;人文社科学院的“英语口语”技能比赛;机电工程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技能决赛;艺术与建筑学院联合企业开展的“龙都杯”专业技能竞赛暨专业技能大赛,包括CAD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SketchUp草图大师建模等赛项,竞赛选题来自省技能大赛或企业真实项目案例。
“工匠大师”进校园,继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红木雕刻传承人钟锦德先生来我校开展《守正创新,弘扬传统技艺工匠精神》主题讲座后,学校组织走访慰问落户我校艺术与建筑学院江苏省非遗(苏州玉雕)传承人、江苏省第七批产业教授的俞挺大师等。
二级学院结合其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医学与公共服务学院举行5.12国际护士节线上庆祝活动;信息与软件学院举行“我的中国梦”主题短视频创作大赛颁奖典礼;艺术与建筑学院成功举办纽约 NY-XP工学结合项目交接仪式;人文社科学院承办的“青春拼搏,勇挑重担”团学干部素质拓展活动等。各二级学院开展或合作开展的突出专业优势的各类活动逐步走向经常性和常态化,特定的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类文化活动,成为我校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纽带和有效载体。
2. 教育教学
2022学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强力推进,信息技术稳步提升,教学资源快速增长。当前我校生师比1:13.88;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53.77%;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58.79%;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任教师比例22.80%。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79(个/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570.29(元/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51.37(平方米/生)、生均图书99.69 (册/生)等办学重要指标相对稳定(见表7),符合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要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特色建设等关键项目成果明显,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经受考验,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我校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发展。
2.1师资队伍
本学年,招聘、引进结合培养,我校师资结构继续优化。目前,在岗专任教师47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109人,占比22.80%;双师素质人数257人,占比53.77%;校外教师135人,占比28.24%;硕士以上学位人数281人,占比58.79%。师资素质良好,结构比较合理。自2015学校推出中青年(新入职)教师培养方案起,学校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暑期培训活动,结合学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学校一级督导、特聘教授的教学指导和骨干教师的结对指导,全方位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本学年新晋副教授5人。目前我院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7人,产业教授4人,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3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8人,专业负责人38人,建立并不断充实覆盖4个专业群及其全部专业的兼职教师库。
学校2018年6月启动校级"青山学者计划"人才培养项目,本学年韩丽东、孙猛、何仙慧、张凤4人入选,至今三批共12人成为培养对象。其中多名已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人才培养项目的推进,促进了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特聘教授及团队积极作用,通过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指导帮助新教师更快成长,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视教师职业生涯深造和培养。本学年教师参加入职培训39人、岗前培训42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项目12人、省级培训项目54人、网络培训项目37人;3人参加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企业实践;几十位教师主动利用寒暑假和平时双休时间参加企业实践,提高了"双师"素质,各类培训培养项目的开展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业务素质。
我校重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邀请校外专家开展"当前国际形势:中国的挑战与机遇"、"电子商务研究与实践前沿"、"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等多场主题培训,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培训活动,邀请兄弟院校领导及国赛一等奖团队教师传授并分享其校教学管理经验与教学大赛参赛经验,提升教师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维护与微课制作能力。充分发挥特聘教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我校“名师讲堂”系列讲座活动。借鉴其丰富教学、科研经验,以科研为新动力,带动和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多位特聘教授结合其专业优势开展了“怎样写好科技论文"、"新教师如何备好第一轮课"等多场主题讲座,启迪智慧,增强能力,促进成长。
学校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强化教师持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本学年医学与公共服务学院、国际商学院等组织新教师试讲活动,开展新进教师培训;国际商学院多次举办学术报告会,开展研讨交流;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启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2022-2024)",开展系列活动,举办"课堂革命背景下外语类课程教学设计"等主题沙龙;信息与软件学院举办微课制作培训活动;在各二级学院的“教学设计比赛"基础上,学校组织决赛活动,以此推进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并为市级、省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选拔人才。
教师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校教师以赛促教,苦练硬功,在多项技能大赛上赢得佳绩。本学年参加2022年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4个三等奖:获奖的教学团队及教师有:电商团队:丁丹,成凤,周艳,沈鸾(见图12);英语团队:何冰丽,马亚丽,刘洋,吴晓娟;建筑设计团队:张金威,汤云叶,徐晓霞,付玲;高铁乘务团队:吕雨阶,牛伟,马雪琴,王昊涵。连续三年我校已获得11个奖项,覆盖了软件技术、住宅空间设计、英语、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多项领域(见案例4)。2022年江苏省首届室内艺术设计教师组比赛获奖1项:付玲老师荣获个人二等奖。在首届江苏省高校艺术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取个人全能三等奖两项:孙雅君老师荣获专业艺术教育组设计应用类三等奖;张婷老师荣获公共艺术教育组造型表现及书法类三等奖。2021 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3项:吴振杰老师 “红酒醉人香,挑选别上当”荣获二等奖;许盼老师“千载儒释道,万右山水茶·——盖碗茶艺介绍”和张金威老师 “从陶瓷到不锈钢——反射参数设置探究”分获三等奖。2021 年苏州市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两支团队获奖:公共课程组一等奖:刘峰、石梦旋、胡微老师;专业课程组二等奖:张婷、刘攀、刘若诗、田丹丹老师。
图12:2022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直播与短视频营销获奖团队
我校教师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展。继艺术与建筑学院获批新建首个苏州市高新区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以后,我校信息与软件学院2022年获批江苏省职业教育软件技术“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由副院长李月峰副教授领衔。继王雨中教授作品成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韩美英副教授入选苏州高新区青年文化拔尖人才计划以后;本学年孙雅琼老师入选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专家库;孙猛受邀成为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技能"赛项的裁判等等。
学校重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本学年学校共聘请行业导师6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4.44%(见图13),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图13:苏州科技城医院临床教师《外科护理学》授课现场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获得成果。我校在建两批共6个优秀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团队、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机器人&无人机专业群教学团队、大健康服务专业(群)教学团队、外语教学团队等,继“软件技术专业”2020年被评为苏州高职高专院校第三批优秀教学团队以后,以副院长江水明副教授为带头人的环境艺术设计团队获2021年苏州市高职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立项。
2.2专业建设
学校瞄准区域经济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坚持专业向高端提升、技术向前沿和市场需求贴近、专业开发向高新领域和资源有效使用拓展的理念,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围绕产业变动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保持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能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本学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职业院校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对现行专业进行了优化。目前实际招生专业38个(见表5),基本覆盖高新区以及苏州全市的软件技术、高端制造、民间艺术、旅游酒店等主要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
发挥专业(群)建设在育人工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重视省、市、校三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我校软件技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重点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质量。继信息与软件学院“软件技术”获批省级骨干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获批市级特色专业以后,艺术与建筑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成功获批苏州市第二批品牌专业。本学年国际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获批苏州市第四批品牌专业建设点立项。目前我校立项建设校级重点专业群4个(见表6);持续建设并不断完善专业实训实验条件,本学年新建实验实训室16个,近三年新增校内实验实训室48个(见表7)。我校立项建设的苏州重点项目无人机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验收。
我校的重点专业(群)和品牌专业建设注重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和持续发展。也通过打造专业品牌及影响,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此前的“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移动互联技术软件测试及开发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成效》项目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在2020年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申报工作中,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群获批江苏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目前,学校已拥有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2个市品牌专业、1个市优秀新专业,2 个校级品牌专业,10个校级重点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群。
保持专业的先进性、适应性和职业教育要求,重视专业建设的指导和优化,我校每年都要根据区域经济及产业变化的要求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需要进行具体专业人才方案的编制和修订,确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对拟申报的新专业,做好专业论证,在专业启动之初就有系统设计;对所运行专业持续优化与深化,站在专业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实际,学校组织专业(群)建设研讨会形成改进方案。各二级学院组建常态化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研讨并把关专业建设。其专业结构及其具体内容紧跟国家政策要求和办学规范,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信息软件学院和国际商学院分别入围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建设单位,根据"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关内容,进一步修订了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要求,在相关新设课程内嵌入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优化相关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技能培训并对考证安排稳步推进“网店运营推广”“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实用英语交际"、"金税财务应用"等"1+X"项目试点及证书努力推进,已扩展到更多二级学院和专业门类,有力提升专业建设成效。舞蹈专业重视专业实践和教学特色,获取明显成效(见案例6)。在做好专业建设的同时,拓展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试点院校,我校酒店管理专业2020年已启动了开班培养。本学年我校组织了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活动,通过各二级学院层面和校级层面的专业之"说",推动专业建设的不断迭代及提质。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20级舞蹈表演专业举行了教学成果汇报演出(见图17、18、19),其专业建设成果引起了社会关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移动媒体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专业建设结硕果,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为题发布交汇点新闻。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青睐,高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九成"为题发布引力播新闻;网易也作了相应新闻发布。
图 17、18、19 :舞蹈专业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剪影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