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概况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盐城地区第一所省属公办高职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获得江苏省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荣获"盐城市文明校园""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低碳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学校拥有教职工500多人,在校生10000多人,留学生300多人,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药品与健康学院、信息与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公共基础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发展,开设52 个专业。
建校58年来,学校遵循“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化“根植地方、厚植师生、深植融合”的办学理念,树立“特色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秉承"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立足盐城,面向江苏,融入长三角,积极探索建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路径,助力“四个绿色盐城”建设,先后培养了7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具有“为人诚实、理想务实、技能扎实、工作踏实、创新笃实”的“五实”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五大方略;全面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实践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机制,获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两项案例入选2021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不断改革育人模式,探索形成“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的“四双”育人模式,荣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 强"称号,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创新高职文化,坚持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建设铁军文化园,培育形成“求实尚新”校园文化,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两项案例入选全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创新服务载体,全力打造科技研发、资源共享、职教联盟、社会培训四大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能力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创新合作办学,与江苏科技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开展“4+0”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多层次国际化办学,服务"走出去"企业,建立海外实训基地,荣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22年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典型院校",跻身"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2 学生情况
2021-2022学年,学校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数10006人,其中普通高中起点5432人,中职起点3747人,社会招生513人,留学生314 人。2022年录取新生4047人,普通高中生源1384人,中等职业教育生源2663人,其中外省生源342名。
学校坚持学生中心,高度重视毕业生就创业工作,以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培养人才,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就业责任;搭建就创业信息平台,架起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与地方联通的纽带;坚持推优助困,做实就业帮扶、做特创业支持;重视就创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程,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核查,确保数据真实,指导服务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2021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98.72%,就业质量指数位于本省公办院校前列,荣获202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次。2022届毕业生2673人,截止2022年8月底已就业2581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6.55%,相比去年略有上升。
3 教师队伍
学校落实“人才强校”方略,实施师德树育计划、大师名匠计划、教师成长计划和机制创新计划,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名师引领、技高品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截止2022年8月底,学校教职工662人,校内专任教师524人,校外教师5人,行业导师297人,兼职教师比例36.56%,生师比15.63。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37.6%,具有“双师素质”人员比例83.78%。近两年,学校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教职工和校内专任教师人数均有增加,但兼职教师比例和具有“双师素质”人员比例略有下降。
4 设施设备
截止2022年8月底,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9万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19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0.26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7.10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341.72万元,生均图书78.39册、生均年进图书量2.43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28.34台。
5 在校体验
学校重视课程教学,落脚课堂教学,建设信息化资源,着重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强调知行和谐,学做一体,学生知识学习氛围浓厚,比学赶超练技能态度端正,课外呈现自习室、图书馆阅览室人气趋旺的良好状态,学生课程学习优秀率和良好率均有了进步。
2021年秋学期平台课程学习状态
2022年春学期平台课程学习状态
图2-11相邻两学期学生平台课程学习状态对比图
学校积极推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 以体育人、以美化人。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获得男子乒乓球团体第七名、高校部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八名的好成绩。推进江苏戏曲名称淮剧《祥林嫂》高校巡演,参与第四届江苏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举办校园美食节科技文化节、职业教育活动周、"愿为萤火,照亮星河"红色剧本等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引领学生成长发展。开展庆祝建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1个团总支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2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3名学生被评为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组织开展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获得第二届中国#盐城创新创业大赛院校师生组总决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第十六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专利创新大赛决赛专利创新类一等奖2项,发明制作类三等奖1项。
6 就业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就业机制。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领导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先后与与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运鸿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中恒大耀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天虹时代纺织有限公司、江苏金科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高齿(淮安)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华洋滚动轴承有限公司、江苏吉麦隆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百家校企合作单位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精准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推进网上“云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空中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全流程信息服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强化指导服务,提升就业质量,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及时动态掌握毕业生信息,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其他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生一册"工作档案,强化精准施策,突出重点帮扶。
根据江苏招就"2021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学校2021 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为97.3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0.51%,总体满意度较高。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72%,学校被评为江苏省"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荣获由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评审的2021年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星级示范案例。
图 2-12 2021 届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分布
注:就业率=(就业+升学+其他灵活就业+出国+自主创业+自由职业)÷毕业生总人数×100.00%。
数据来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总体月收入:学院2021届毕业生月均收入为4509元,比其求职时期待的月收入(5493元)低984元。
各专业月均收入:应用电子技术(5521元)、智能控制技术(5504元)专业月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总体工作满意度:2021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为82.55%;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本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0.51%。同时,100.00%的受访用人单位也均表示愿意继续来本校招聘毕业生。可见学院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及能力素养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要求,与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7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针对国家战略需要,围绕盐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完善专业发展调研机制,落实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各学院针对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践行课程思政,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修(制)订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二级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工作,明确每个二级学院落实1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校重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做好2022年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的通知》要求,与相关二级学院紧密合作,提前谋划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高效有序地做好了项目申报各项工作。学校2022年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4+0"获批2项,"3+2"获批2项,"3+3"获批19项,共计23项,同时完成2019级汽服47名学生"3+2"转段考核工作。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工作,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落实“1+X”证书制度建设要求,建立健全考证机制,扩大证书试点范围,坚持教研结合、育训结合,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截至目前,2022年度第一批次1+X证书试点申报工作已完成,根据学校及专业建设现状,共申请26
个证书试点。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进行了电工、钳工、保育师等25个场次的考核工作。
8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围绕“师资队伍高层次”建设目标,实施师德树育计划,通过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引进、培养、使用、考核全过程,建立师德先进典型评比的荣誉体系,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召开教师节大会,表彰师德标兵、"三育人"标兵、盐工好老师。实施大师名匠计划,通过推行年薪制、特聘岗位和柔性引进等方式集聚智力,实施项目牵引,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培育校企混编型教学创新团队,成功引进了国家非遗传承人1人、全国技能能手2人、博士后2人和国外院士领衔的智能装备混编科研团队。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通过制定校、院、个人教师发展三级规划和教师发展标准,建立国外研修制度,构建分级培训体系和竞赛机制,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流动站),获批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实施机制创新计划,以岗位设置与聘任为抓手、以建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为核心,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3位教师入选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汽车制造与服务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入选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对象,2位教师入选“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位教师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机电一体化技术“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非遗瓷刻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获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立项。
图 3-12 师资队伍情况分析图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