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14 | 261 次浏览 | 分享到: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 58 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学校坐落在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法定住所为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8号。学校目前占地面积636587.1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04270.2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7653.74万元。

1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 58 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学校坐落在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法定住所为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8号。学校目前占地面积636587.1 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04270.2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7653.74万元。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智能工程技术学院、物流与交通旅游学院、粮食与食品药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智慧商科综合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开设有大数据与会计、会计信息管理、统计与会计核算、金融服务与管理、金融科技应用、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律事务、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全日制高职专业41个。

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苏财经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省高校绩效管理综合奖、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省绿色学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案例50强等省级以上荣誉。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学校坚持“立足淮安、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新需求,扎实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着力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秉承“勤勉、敬业、团结、创新”的校风,继承"严谨、挚爱、躬行、奉献"的教风,弘扬"勤奋、践行、诚信、求实"的学风,贯彻“厚德尚能、经世致用”的校训,培育“价值引领、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内涵建设,全力实现“特色鲜明、质量出众、师生幸福、人人出彩"的财院梦,着力打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要、人民满意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特色财经类高职院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擘画学校“十四五”发展蓝图。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完成学校章程修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工作,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内领先、省内同类院校位居前列的高水平特色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和江苏省发展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动力,全面融入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努力办人民满意、师生满意的现代高职教育。学校将紧紧围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建设要求,持续推进“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按照“抓基础固根基、抓治理提效能、抓改革强质量"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断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学生情况

截至2022年8月31日,全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7人,全日制专科生数11679人,全日制本科生数28人,普通高中生源数8637人。2022年招生计划5320人,2022年应届毕业生2825人,初次就业率95.3%。

 

3 教师队伍

学校教职工总人数 608人,其中专任教师 521人,学校聘请校外兼职教师426人,兼职教师比例44.98%,生师比15.95:1;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429人,具有高级职称211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412人。

 

4 设施设备

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2619.96 元/生、生均宿舍面积 9.18 平方米/生、生均图书 81.99 册/生、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77.73 台。

 

5 在校体验

学校贯彻《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以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为突破,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标准建设为重点,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人人出彩"的学生工作体系。建成具有记录、分析、诊断、激励、反馈功能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完善学生发展标准,形成"五育并举、人人出彩"育人品牌。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继续打造会计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等系列文化活动,营造多维度全时空的文化氛围。

 

6 就业质量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化就业工作评价考核机制,持续推进“两在两同促就业·为民服务再起航”江苏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近30场。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在江苏”就业引才招聘和政策推介活动。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轮训实现全覆盖。持续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月系列活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大赛。细化就业帮扶,落实"一生一策""一帮一"对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开展核心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7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为本、服务主导,内涵发展、模式创新、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以"回归本真、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继续深化服务主导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以“财经+"为底色,"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现代服务、现代商贸流通、交通旅游、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和粮食食品产业发展,学校着力构建以会计、金融管理专业群作为“领头雁”,工商企业管理、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群为两翼的雁阵新布局,专业集群发展,内涵建设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省级A类品牌会计专业以“优秀”格次通过验收,建设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3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3个。成功举办“4+0”本科专业3 个。"1+X"证书试点专业36个,制订财务会计类专业"1+X"证书标准5项。15 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2021版14个高职和3个本科专业标准的制订。

 

 

 

 

 

8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开学教育第一课、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训第一课和新教师入职第一课。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江苏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开展师德师风工作督查,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加强正向引导,深入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印发《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师德手册》,修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师德模范评选与管理办法(修订)》。学校持续深化以高素质“双师型”为导向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参加"双师型"教师评价认证工作,深化"双师"导向的评价制度改革。推进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做好兼职教师经费奖补计划的申报工作。加快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按照“按需择优、引育并举”原则,主动出击延揽优秀人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持续实施教师境内外访学研修计划、教师企业锻炼和省培国培项目等,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将教师的评优奖先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紧密结合,发挥外部激励与约束作用,开展教学督导的监督与指导职能,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优化教师聘任与晋升机制。基于师德师风、教学教研、科研与社会服务和实践进修四个维度,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4个专业技术岗位级别,新教师、合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首席教师等6个开发层级,形成教师职称晋升和人才培育“双轨制”。学校现有博士52 人,在读博士3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9%以上。新增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 个,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49人,市"533英才工程"人才80 人;入选江苏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1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2人。教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各1项,省级获奖6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