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概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专科高等学校,坐落在黄海之滨的海滨城市连云港,地址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圣湖路 28号。学校前身为创建于 1914 年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曾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最高学府、教师摇篮,也是这一地区早期党组织诞生地和革命活动基地。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植根陇海大地,秉承百年师范传统,教化一方,桃李葱茏。1990年被国家教委表章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全国优秀师范院校。
学校占地近千亩,建设面积27.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生态式、园林化、节约型校园基本开发。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完备,校内实践教学场所 44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 4个,校外实践教学场所 137个。各类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 1.1962 亿元。建有风雨操场、体育馆、篮球场等一大批室内外体育设施,室内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 4.3 万平方米,能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体活动需要。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期干1 528种,电子期干1 19.39 万册,学位论文 62.23万余册,购买中国知网、EBSCOhost、Springer-Link等电子文献数据库 17个。
学校坚持“敬业乐群,师表八荒”的校训,弘扬百年师范教育传统,以师范教育专业建设为重点,优化专业布局,深耕特色专业,坚持“做强师范教育、做特非师范教育”办学思路,实现师范教育、非师范教育双轨并行、双线提升,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现有专业 42个,覆盖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工学6个学科门类。建成2个教育部骨干专业,1个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0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实训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药品生产与服务类专业为区域性优势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得益于历史悠久的师范传承,学校以治校严、校风正、师资强而享誉省内外,并开发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培养了近 10 万名致力于苏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和各方面杰出人才,涌现出一大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著名教育家刘百川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专家陈吉余教授等。
学校升格为专科院校22年来,先后与徐州川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 17 年,共培养本科生 5000 余名。学校已成为连云港地区乃至苏北地区名副其实的小学、幼儿园教师摇篮,培养了一大批连云港市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连云港市特级教师中有65位是学校校友,占全市特级教师总数的61%;连云港市“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有75%为学校校友。
2学生情况
学校在校生 10278 人,高于2021年 9932 人,应届毕业生数 3104 人,初次就业率 80.74%,与 2021年基本持平。
2022年面向包括江苏在内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计划数1280人,实际录取1266人,录取率98.9%,学校办学规模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2年,学校3+2分段培养5个项目:分别是与盐城师范学院合作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与南京晓庄学院合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南京传媒学院合作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合计招生人数 163 人。
3教师队伍
学校把教师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博士人才培养、引进及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人才引培育用机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教以伍规模稳步扩大,学校获评市引才用才先进单位。根据专业特点及发展布局,择优引进、充实校内专任教师队伍,队伍结构继续优化。学校现有教职工 646人,校内专任教师 514人,校外兼职教师 129 人,生师比为17.77%。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84.8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48.83%,具有“双贝师素质”人员比例67.31%,与2021年相比略有提升。
其中二级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训币称号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 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24人次入选省“333”人才培养工程,27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
近五年,学校作为第一单位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作为参与单位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30 余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第三、四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教师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197篇,其中核心期刊120 余篇、SCI、SSCI、EI、ISTP收录5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15 项。
4 设施设备
学校围绕“功能完备无缺失”和“校园美化无死角”核心目标,对照创建本科师范院校标准,按照宜居宜学、人文生态、智能智慧总体要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计划。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1638.45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8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4.3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 7.99 平方米,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31 台。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推广学校“诗教育人”工作经验与做法。“和谐公寓、文化育人”项目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先后获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2022年,1个学生党支部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全校上下以创建师范本科院校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用激情奋斗书写内涵式建设新篇章,以实干笃行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创成特色鲜明的师范本科院校,全面发力,全速向前!
本报告以《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V3.1.0 版》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相关的第三方评价数据,从学生发展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国际合作质量、服务贡献质量、政策落实质量、面临挑战六个部分对学校年度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
5 在校体验
5.1 劳动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引4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学校将强化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成才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学校实际,2021年学校制订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为落实劳动教育进一步指导劳动实践活动,学校于 2022 年又出台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模块及拓展活动教学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劳动实践教学。
5.2志愿服务活动,润物无声
学校积极倡导“四走进、四服务”,走进农村服务三农、走进企业服务经济、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走进学校服务基础教育,是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点工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行志愿服务项目,参与校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做志愿服务,创文明校园”志愿服务交流会,增强青年志愿者责任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形成良好志愿服务形象。
6 就业质量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领域,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程化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巩固并拓展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业工作各项指标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6.1各项就业指标与上一年度的比较
毕业生去向就业落实率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超10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此外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呈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为稳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国家和地方一系列关于“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决策部署畅通了毕业生的就业路径,为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 2022届毕业生 3232人,截止 12月 31日就业率为 96.44 %,近三年就业率相对稳定。
从就业领域来看,学校 2022届半数以上( 50.68%)毕业生就业于江苏且较 2021届(45.69%)有所上升。这一就业分布与学校培养定位相符合,为本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促进了江苏省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学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为学校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毕业生服务地方是校、地、生三方共同的需求,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广西、安徽、云南、河南,其中本届在广西、河南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具体到城市来看,2022届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地连云港就业的比例,近四届均在20%左右除此之外在徐州、淮安、苏州、南京等城市也有分布。
学校 2022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 3543.81元,与 2021届(3594.98元)基本持平。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学校 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 69.43%,相比2021届(75.53%)略有下降。
6.2落实就业政策
毕业生实习之前,学校积极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互通平台,广泛联系各地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实施毕业生就业力提升计划,重点引导学生升学、考编等高质量就业。
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深化多领域校企合作。实行内外联动,开拓市场,畅通信息渠道,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引导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积极使用国家、省、校三级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视频面试、直播招聘等形式开展线上招聘对接,确保有需要的毕业生都能及时获得就业信息。打造校园招聘、就业辅导、用人单位管理、信息推送、就业派遣、档案查询等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除了利用网络平台以外,争取校院两级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或招聘会,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级培训,推动开展毕业生就业协议网上签约工作,开展就业招聘统计日报周报制度,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做好招聘服务。
7 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专业 42个,涉及 11个专业大类,20个专业类。目前,学校师范类招生专业数达到9个。学校现有小学教育、美术教育等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被确立为央财重点扶持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群被立项为省高水平专业群,儿童教育与发展专业群、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为省级重点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为省高水平骨干专业、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和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专业;美术教育专业为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学前教育专业和美术教育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骨干专业。
2021-2022学年度,学校着力专业建设工作,继续与盐城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加强合作,与南京传媒学院新建合作现代职业教育"3+2"贯通培养项目,在生物制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播音与主持、广告艺术设计、王不境艺术设计专业,为学校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条件。此外,学校作为省内首批面向社会招生的唯一师范类职业院校,将继续开展好学前教育、食品营养与卫生、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老年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社会体育专业社会招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加强供需平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从教学资源表的整体数据可见,在“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生均权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方面都与 2021 年基本持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由 2021 年的10167.12元增至11638.45元,说明学校在教学科研设备资源投入上加大力度,从而确保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积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稳步、有序、高质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环境。
8 师资队伍建设
8.1 内培外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扩量提质。2022年师资队伍不断充实,新引进博士研究生 4 名。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培用服机制,高度重视博士人才自主培养,2022年自主培养2位老师获得博士学位,新增1 人攻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研究生 24人,硕士学位 41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为 84.82%,有效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硬实力。
8.2强化师德,推进师资队伍质量持续提升
学校把教师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共选派54位教师参加高职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和省级培训项目。同时为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严格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组织部(教师工作部)牵头、二级单位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开发而德建设的整体合力。主要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师德委员会,围绕J师德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对青年教师开展校本级培训,探索建立师德修养与专业水平相统一的教师考核制度,把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有机结合,培育造就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高素质青年教训币队伍。
8.3 引领示范,聚焦教学团队培育发展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文件精神,聚焦学校师资队伍内涵发展和实力提升,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培育优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能力互补、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2021完成19个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创建工作,2022年持续推进第二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目前专业覆盖率达到 80%。坚持引领示范,带动学校高水平团队建设,突出高水平人才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相结合,学校“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团队获批2022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主动服务地方现代电子技术行业。聚力团队优势,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3.6.4 优势互补,优化兼任教师师资力量
为充分发挥兼任教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培训的专业优势,学校专门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引导和支持二级学院强化兼任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聘任条件和要求,认真履行聘任程序,加强日常管理;同时引导兼任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所长,把岗位最好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教给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突出兼任教师的岗位实践与技能优势,与校内专任教师开展交流与写作,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JI型"教学团队。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