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办学成效
学校将建设本科职业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定位;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将“立足南通、面向长三角”作为服务面向定位。努力打造区域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区域企业职工及社会成员继续教育基地,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及产品升级服务基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以专科层次的高职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体,衔接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拥有中高级技工和技师教育、成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类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龙头,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耕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师生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构筑智慧校园,推进跨境互济,各项改革成果落地见效。区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系统推进,技术技能积累、通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匠文化传承创新三大中心加快形成。办学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五型职大"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2 双高计划
学校持续推进“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区域现代建筑产业链全要素,“五育”并举的“三型”卓越人才育人体系全面形成,“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融合、岗位群课程统整"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系统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技术技能集成平台创新发展,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切实增强,助力南通建筑铁军品牌提升,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2019—2021年度,专业群共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33项,省级标志性成果29项。“金平果”中国科教评价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位列第2位。
2019—2021年度,学校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98项。2021年作为全国首批10所典型院校之一,中国教育电视台以“铸魂强技 匠心育才”30分钟专题片的形式深度报道我校“双高计划”建设成效。2022年,学校“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获江苏省优秀等次。
3 教学资源表
4 在校体验
4.1社团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断规范完善社团管理,鼓励和支持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团品牌活动,使学生社团成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拓展实践平台。
目前我校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数39个,报名参加社团的学生达到1524人其中科技社团人数227人。各类学生社团每年主办的书画大赛、羽毛球大赛、主题墙绘、辩论比赛等社团活动达百余项,充分展示了学生社团的缤纷色彩,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各社团积极参加各类各级竞赛,屡获佳绩,一年来共斩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奖项10项,地市级奖项51项。
4.2校园文化
学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传统思想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内容上,形成了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线的多彩品牌,以品牌效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组织上,形成了以学校团委牵头,二级学院团总支参与,团支部补充的三元活动开展格局;评价上,形成了学生满意度调查与教师满意度评价相结合的机制。
以“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依托腾讯会议、微信等线上平台、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交流分享、网上团课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以“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为主题,依托爱国主义文化广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迎新晚会、金秋杯篮球赛、十佳歌手、师生乒乓球友谊赛、荧光夜市、校园音乐快闪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青年携手向未来""谱青春华章 展时代风采”“大国抗疫 青年勇担当”等各类主题团课,组织团支部书记思政技能大比武,开展优秀团课评比;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墙绘等活动;开展"社区有我 青春报到"行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学生需求,开展朋辈讲堂、"我为同学办实事",就业帮扶等实践活动。
4.3奖助体系
奖助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奖助项目共5大类9子项,奖助总人次达22015人次,奖助总金额3270.93万元。
5 就业质量
5.1就业率
2022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8.11%,与2021年终就业率(98.36%)基本持平,整体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较好,受疫情影响就业率数据提升趋缓。
5.2专业相关度
学校2022届专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3,95%。
5.3母校满意度
学校2022届专科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7.73%。本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认同程度较高,为本校社会声誉的提升以及自身的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4雇主满意度
2022年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78%。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具有良好的口碑。
6 满意度调查表
7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5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对接支柱和优势产业的专业数32个,占比58.2%,紧缺行业专业数12个,占比21.8%。202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工作,我校完成跨境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与管理、汽车智能技术、汽车检测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市政管网智能检测与维护6个新专业论证并开始招生。2019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被认定为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项目,2021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
学校持续推进1+X证书培训基地建设,建成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网点运营推广等多1+X证书培训基地。统筹1+X证书试点与学分银行建设,依托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建立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加强BIM、新能源汽车、传感网等现有1+X证书考点建设基础上,扩大1+X证书试点范围,增加参加考试人数和增强社会认可度。目前学校参与试点的专业29个,专业覆盖率53%,建成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国师资培训基地和江苏省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基地;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财务共享服务等证书参考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列。
8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48%。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模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支、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统培育项目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支、省产业教授15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工匠3人、江苏大工匠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8人。
开展第五届“感动职大人物”、第四届“名课优师”和第一届“四有”好老师评选工作,4人获评“感动职大人物”、3人获评“名课优师”、10人获评“四有"好老师。完成教师培训126人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241人次。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