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概况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长三角地区宜居花园城——江苏省南通市。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前身是1960年创办的江苏省南通河运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更为现名。学校占地面积751585.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4430.1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18亿,设有航海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学院、交通工程技术学院、运输管理与经济学院、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等2个教学部。
学校坚持“立足交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承“自勉自奋 祈通中西"的校训精神,倡导"踏实 扎实"的学风、"严谨 严格"的教风、"深入 深究"的作风,努力成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和国际一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学校以章程为引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程,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首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首批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全国航海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职教分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法人)单位、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在综合实力、就业质量、国际影响、服务贡献、教学资源、学生满意度等方面10次荣膺“全国50强”。2014 年、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全国交通类高职院校唯一的“双冠王”;2021年两部教材分别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二等奖:2022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2学生情况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政齐抓共管,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发展。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1419人,其中留学生85人。2022年招生计划总数4610人,录取4578人,录取率99.31%;2022 届全日制普通班毕业生3268人,留学生85人,其中已顺利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3064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72%,比上一年度略有上升。
3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688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40人;拥有校外教师32 人,行业企业导师423人,外籍教师2人。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427人,占比79.07%;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37人,占比43.89%;具有“双师素质"人员386人,占比71.48%。学校专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高级职称、"双师素质"人员等占比情况较上一年度基本平稳。
4 设施设备
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446.68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80 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5.82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9.96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59.9800万元,占比8.45%;生均纸质图书109.43册,生均年进图书量5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73.69台。教学资源各项指标较上一年基本持平,均达到并超过国家办学标准指标,且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5 在校体验
满意度调查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学校通过在线问卷方式开展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直接反映了师生员工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管理政策在学校的落地落实情况。从“满意度调查表”可以看出,在校生对于学校的育人满意度均达95%以上,毕业生对于学校的育人满意度均达98%,教职工、用人单位及家长对于学校的满意度也均在95%以上,整体满意度较高。
5.1 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聚焦部门协同,推动育人与课堂教学、团学活动、服务保障、社会实践等全方位融合,着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先后研发了系列劳动教育课程、系列美育课程,形成了劳育、美育课程图谱;同时,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挖掘显性或隐性的劳育美育元素,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渗透劳育美育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
5.2 规范社团建设,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学校坚持“多元发展、重点打造”的原则,不断规范社团建设与运行,并对社团负责人和社团指导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学校现学生社团95个,注册会员5090 名,指导老师97名。为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支持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台《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细化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指导教师选聘程序,明确学生社团成立、建设、活动、经费管理有关要求。以每年“五四社团”巡礼、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为平台,开展量大质优的社团系列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5.3 发挥美育功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学校不断创新艺术活动内容和形式,通过组织各类学生艺术节、艺术竞赛、文艺汇演、艺术团展演等活动搭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提升艺术技能、展示和感受艺术之美的舞台。2021-2022学年,学校先后举办以"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江南新星》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专场音乐会、“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讲座、“奋进新征程,青春勇担当”征文及演讲比赛、“献礼二十大 逐梦唱青春”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献礼二十大 青春有心声"校园金话筒主持人大赛、"青春心向党 舞赞二十大"校园舞蹈大赛、"献礼二十大 书画颂盛世"书画作品比赛等活动,不断发挥以美育人功效,学生艺术素养显著提升。
5.4 发扬志愿精神,提升学生社会化能力
学校坚持内外协同,把服务青年寓于服务大局之中,在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性的成长服务项目,精心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理论普及宣讲、红色寻访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体悟时代巨变、关爱弱势群体、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育人探索。努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的含金量,按照“团队专业化、平台规范化、项目品牌化”的工作思路,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团员青年和其他公益社团创建特色鲜明、注重实效的志愿服务品牌,切实提升我校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全年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0余场次,撰写调研报告20余篇、实践报告30余篇,被人民网、央广网、中国江苏网、现代快报、团学苏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300余次,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个,江苏省先进个人1名、优秀调研报告2篇、先进单位1个。组织百余名志愿者参加2022年江海英才创业周等各类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受到活动主办方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
5.5 构建育人共同体,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凝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以开展浸润式、场景式、下沉式、主动式育人形式,通过延展社区空间、整合碎片化育人资源等途径,积极探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制定并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八建”目标,强化场域建设,丰富社区育人资源;推进“八进”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实现全程“沉浸式”育人。成立了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社区党的工作委员会,全面深入统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目前,相关建设和活动正在稳步推进中。
6 就业质量
6.1 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
2022届共有普通毕业生3268人,留学生毕业生85人,截至2022年8月31日取得毕业证书学生总数3064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71%,截止12月20 日就业率98.01%。2021年和2022年学生发展9项指标对比后发现,各项指标呈稳定上升趋势。
2022 届毕业生涉及 42 个专业,其中就业率 100%的专业 18 个,平均月收入为 4833 元。根据 2022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本校 2022届毕业生对自身发展满意度 95.46%,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98.26%,对工作满意度 81.33%,2022 年用人单位愿意再去本校招聘的比例为 100.00%。
6.2多措并举,“六稳六保”任务落地生根
面对2022年疫情新形势,学校慎终如初,迎难而上,多措并举,确保“六稳六保"任务落地生根。一是访企拓岗稳市场。校长书记亲自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联系走访企业106家,拓展就业岗位1213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57个。二是订单培养促优先。先后与招商邮轮、中远海运船员公司、中运川崎、南通港(口)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为企业度身打造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入学即入职的目标,全年订单近1000人。三是就业双选强保障。根据专业化、行业化的要求,举办50余场线上线下就业双选会、宣讲会提供就业服务保障,400 余家企业提供岗位数 9586 个。2023届航海类毕业生现场签约率高达93.5%,6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双选会达成就业意向。四是兜底帮扶强实效。建立党员教师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制度,实施“一生一档"、"一人一策",全年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809人,实现100%全就业。五是全程指导提质量。建立“校-院-班”三级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动态管理,精细指导,实现通报制度,一周一数据、一月一简报。六是建立"销号"制度,压实责任,真正做到离校不间断服务,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6.3 学生职业发展情况
学校本着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创造幸福人生的宗旨,从目标选择、能力达成和实践运用等多个方面,打造大学生活中的各类学习实践体验平台,使学生均能够根据自身不同阶段的成长特性,根据不同的个体需求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用人单位行业覆盖多元,单位声誉及岗位需求质量均较高。同时,部分毕业生还积极投身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中,创办的企业涉及贸易、互联网、广告、咨询、社会服务等众多领域。社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认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及后期发展潜力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7 专业建设质量
7.1科学规划,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学校围绕水上运输产业链,紧密结合国家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形成了"以水上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陆上交通类专业和航空类专业为两翼,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不断健全和完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和诊断改进机制,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健全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持续提升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近三年,学校招生专业数稳定在41个。
7.2品牌引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发挥学校水上运输专业的特色优势,重点建设国家“双高计划”航海技术专业群,完成中期绩效检查。持续推进4个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校级专业群建设,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专业群建设梯队,实现集群内专业建设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动群内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7.3纵向贯通,筑牢职教体系立交桥
学校持续开展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2021-2022学年,5个专业302人参与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22个专业1319名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我校学习。学校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轮机工程和江苏海洋大学合作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2个“4+0”专业,与南通理工学院合作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
7.4 书证融通,完善1+X证书试点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市场需求、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持续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走实走深,2022年,全校试点22个1+X证书,覆盖专业25个。组织试点专业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将1+X考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完善考培方案。按照1+X 证书试点管理制度要求,加快推进1+X证书教师培训、1+X证书站点建设、教材开发等。2021-2022学年,累计10个1+X证书项目考证,参加人数614人。
8 师资队伍建设
8.1教师引进
学校坚持按能力、实绩、水平遴选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学术水平和技术技能,破除“文凭、论文、帽子”限制,打通高层次(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根据《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2021 版)》,大力吸引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制定学校2022年度人才引进计划,人事处与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集体开展资格审查、面试(试讲评议)等环节,按程序审核报批,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全年共引进各级各类人员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34人。目前全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34人,硕士学位教师比例已达到79%。
8.2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不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多渠道、多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22年举办校级教师专项培训班3个,参培人数198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其它专业能力培训36人次;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15人;中青年企业实践研修1人;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3人。
8.3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充实教学队伍,5名企业兼职教师获聘为江苏省第九批产业教授。通过产业教授推荐及申报,调动企业技术骨干投身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启动校内优秀教学团队申报及选拔,通过培育优秀教师群体,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新增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项,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工程1项;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项,交通运输系统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项。
8.4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在2022年江苏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教师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此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引导教师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师实践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