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12 | 220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始建于2008年2月,2010年4月正式建校,是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名校云集、产业集聚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校园占地424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学校遵循“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针对苏州地区服务外包领域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BPO和KPO三大重点业务领域,开办了软件技术、金融管理、药品生产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动漫制作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专业,实现了学院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设有信息工程学院、生物科技学院、智能管理学院、商务管理学院、金融科技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7个专业学院。

 

1 学校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始建于2008年2月,2010年4月正式建校,是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名校云集、产业集聚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校园占地424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

学校遵循“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针对苏州地区服务外包领域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BPO和KPO三大重点业务领域,开办了软件技术、金融管理、药品生产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动漫制作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专业,实现了学院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设有信息工程学院、生物科技学院、智能管理学院、商务管理学院、金融科技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7个专业学院。学校拥有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由来自于国际知名企业的工程师、留学归国精英和外籍教师构成,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熟悉国际前沿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现有教职工近300人,在校生5600余人。

学校积极打造校企融合共生的生态体,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苏州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协会”“校企合作战略研讨会”,与300余家企业开展各种类型合作,共建了10家企业学院。学校打造了产教融合新平台“独墅湖创客汇”,全面推动引企入校,校企深度融合,现已建设成为省级众创空间,苏州工业园区云彩创新孵化器。

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现有教育部认定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平台4个、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校充分发挥省级服务外包研究智库作用,承担完成各类服务外包研究项目11项,资政报告被商务部采纳,完成服务外包相关国家标准2项,省技能鉴定标准1项,省示范区评价标准1项。

学校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一中心三基地”开展项目管理PMP、产品管理NPDP、敏捷管理ACP等国家和省级教育课程培训。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创新开展“人才接力”计划,助力区域生物医药高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在2014年顺利通过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省示范验收,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省示范院校,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12月,学校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办学宗旨: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服务学生

校训: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

办学理念:办适合的教育,育适用的人才

办学定位: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职业院校

发展愿景:最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最紧密对接产业的学校,最受尊敬的学校

学校精神:水利万物,德行天下


2 学生情况

截止2021年8月31日,全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共有5678人,比2020年减少2%,其中高中起点学生人数为4196人,占比68.62%,中职起点学生1433人,占比25.2%。全日制在校生中,2019级2032人、2020级1861人,2021级1785人,另外留学生12人,社会招生人员20人。

1历年在校生人数

全校生源共分布在8个专业大类中的25个专业,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类、财务会计类、药品与医疗器械类、电子信息类等(具体在校生数见表3-1),其中在校生数量最多的两个专业为软件技术专业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分别有582名和576名学生。


3 教师队伍

本学年,共有教职工275人,其中专任教师210人,生师比15.75: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1人,占比5.2%;副高级职称教师73人,占比34.76%;中级职称教师120人,占比57.1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63人,占比77.61%;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49人,占比89.22%;兼职教师295人。

2师资结构图


4 设施设备

学校占地424亩,总建筑面积43.5452万余平方米,其中校舍总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9.7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29万平方米,实践教学场所3.712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83.88万元,生均10972.11元;馆藏图书51.88万册,生均92.06册,另有电子图书5.5TB。

 

 

在校体验

5.1落实劳育和美育必修课程的创新举措

以劳育人,将奋斗精神深耕厚植学生内心。学校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和学分要求,在在通识课中设置劳动教育独立学分,将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强化多元考核方式。以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掌握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除了考试、课程报告等形式,更看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体会到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学校还通过统筹配置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打造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2022年学校针对疫情防控,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苏州市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制定了《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系统实施了学校、家庭、校外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通过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在2022年先后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线上打卡、线上实训教学课程活动、寻找身边的工匠主题活动、最美抗疫志愿者评比活动等劳动教育内容。

5.2社团活动及文艺展演获奖情况

学校注重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校团委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共建有社团53个。每年举办社团集市活动,通过“校园十佳社团”“最具影响力社团”“优秀社长”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篮球社荣获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男子篮球比赛乙组第七名;若水龙传龙舟队荣获2022名6月苏州金鸡湖端午节龙舟赛女子组冠军,男子组第三名。8月大学生锦标赛混合乙组冠军,11月苏州漕湖国际龙舟赛男子组冠军,女子组第二名。江苏省龙舟精英赛第三名。22年7月江苏省省运会高校龙舟项目第二名。若水时代俱乐部荣获2021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俱乐部青年丁组花球第一名,2022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俱乐部青年丁组花球第一名,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花球第一名,第九届中国啦啦操公开赛优胜奖,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公开青年丁组花球第一名;英语社荣获江苏省职业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词达人杯江苏省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江苏省特等奖。

5.3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

为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校团委多渠道招募志愿者,深入企业、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2021年学校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节目录制,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苏州赛区),苏州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漕湖金秋国际龙舟赛暨长三角邀请赛等志愿活动。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综合素质。

5.4“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情况

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是学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搭建的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中心坚持以“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为服务宗旨,紧扣“咨询、受理、办理”的服务功能,面向广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多元”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职能部门工作分工调整设置服务内容。目前常设窗口有学生管理(综合事务)、就业服务两个,中心工作实行服务承诺制,建立工作人员首问责任制,按照“重心前移、工作前置”的要求,将服务与育人相结合,协调与监督相结合,并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不断提高学生服务水平,充分体现学生三自管理能力。

7满意度调查表


6 就业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是国计。学校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决贯彻实施“一把手”责任制,积极开展就业一把手“访企拓岗”,就业指导不掉线、就业服务不打烊等24365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学校积极加强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深化智慧化就业建设,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到位”和“四不准”要求。为全力保障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学校积极实行两个尊重、三个精准和四个畅通策略,即:尊重学生就业意愿、尊重学生就业需求;精准实施就业指导、精准进行岗位推荐、精准落实信息核查;畅通学生反馈渠道、畅通校企沟通渠道、畅通政策落实渠道、畅通融合性联动服务渠道。

6.1毕业生总体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2021届专科毕业生总数为1904人。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生977人,女生927人。

6.2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本校2021届专科生的就业率为97.48%。各院系专科生中,年终就业率较高的院系是金融科技学院(100.00%),其次为人工智能学院(98.95%),生物科技学院(97.92%)。

6.3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学校2021届就业的专科生中,有92.08%的人在江苏省就业。本省就业比率较2020年的88.92%提高3.16%,就业地区分布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契合,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

    

学校2021届就业的专科生中,在江苏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苏州市83.49%,其次为泰州、南京,分别为2.19%、2.05%。苏州市就业比率较2020届的74.20%提高了9.29%,为学校所在地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6.4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本校2021届专科生行业布局多样化,就业量较大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7.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57%)。

8 2021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6.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本校2021届专科生的工作满意度为82.77%。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均比较认同。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9 2021届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


6.6毕业生月收入

本校2021届专科生的平均月收入为4716元,比其求职时期待的月收入(5384元)低668元。较2020届专科生的平均月收入4413元增加303元,增幅为6.87%。

10 2021届专科生的实际月收入和期待月收入


6.7毕业生重点区域就业情况

本校2021届毕业生在重点区域就业的情况如下表。占比最高的为长江经济带(96.88%),其次是长三角地区(95.91%)。


6.8毕业生重点产业就业情况

本校2021届毕业生在重点产业就业的情况如下表。占比最高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含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28.10%)。



6.9毕业生对自身发展满意度

本校2021届专科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94.66%。可见,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综合能力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并得到了毕业生的充分认可。


11 2021届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



6.10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

本校2021届专科生为98.43%。各院系中,专科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较高的院系是生物科技学院(100.00%),对母校的满意度较低的院系是商务管理学院(97.71%)。

12 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7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紧扣国家最新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调整,主动与区域优势产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与园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规划和发展,进一步激发学校内生动力,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学校专业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各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专业建设目标达成度高。2021年新设生物制药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3个专业;2022年新设智慧城市管理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金融科技应用4个专业,增强了服务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学院专业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2021、2022年各专业平均录取分数线逐年递增。截至目前共开设土建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8个大类专业、30个专业。

学校将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学校聚焦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及制造业“1+N”转型升级,形成以区域产业为横轴、关联岗位业务为纵轴的矩阵式专业集群模式,重构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药品生产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商务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6大专业群,重点建设药品生产技术和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2个特色专业群,高质量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商务管理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学院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商务管理4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已建成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2022年新增1个苏州市品牌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

14学校专业群建设


8 师资队伍建设

8.1师资培养成果

本学年,通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参加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等项目,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出了不少成果。2022年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选拔工作,杜梓平团队入选优秀教学团队,宋翠玲入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蔡炳育和曹顺入选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李淑萍为领衔人的江苏省职业教育集成电路技术“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入选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立项建设单位,以朱轩樱为领衔人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吴罗织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入选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立项建设单位。以蒋建峰、李淑萍、朱轩樱为领衔人的3个工作室被确定为校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谢钰珍、刘雅婧等人入选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十三届“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8.2师资培训

2021-2022学年全校共计有95人次参加了各类师资培训,其中完成高职院校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56人次,202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学员选派4人,2022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3人,具体请参见下表。



8.3落实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库

推进校内教师入企挂职进修、企业员工入校教书育人工作,把校企双方员工岗位互换、取长补短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专兼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技艺水平;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各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项目,形成共生互融的专兼职教师资源库,结构化教师团队得到不断优化。先后与苏州易康萌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苏州晟济药业有限公司、苏州科纬讯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要求教师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及职业岗位用人要求,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基本建成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2021-2022学年共计行业导师275人,校外兼课20人。本学年教师入企挂职共计65人。2021年度江苏省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经费奖补项目7人申报成功。


8.4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

学校运用科研系统,强化科研过程管理,教师科研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对发表论文、出版教材、科研项目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教师研究过程更加扎实。本学年,共立项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28项;现有国家级在研课题2项、省级在研课题19项、市级及县厅级在研课题135项、院校在研课题32个。教师发表论文9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1篇、EI收录论文8篇,SCI 5篇)。


18教学资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