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4-26 | 2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演艺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黄佐临、顾毓琇、顾仲彝等创立。1949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为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1953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办学、独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成为国家重点艺术院校。戏剧教育家熊佛西担任首任院长。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同时包括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学科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综合性艺术院校。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50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300多名,在校本科生2000多名,研究生900多名。学校现有16个本科专业,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管理、舞蹈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学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始终不忘“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把培养“品德优、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作为目标,自觉承担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等艺术院校。

 

学校现设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7个。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首批高峰Ⅰ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首批高原Ⅰ类、Ⅱ类学科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建设行列。

 

学校已形成“四个中心”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分别为——戏剧艺术教育中心:华山路校区;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国际舞蹈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昌林路校区。设有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创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继续教育学院1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附属戏曲学校、附属舞蹈学校2所附属中专。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影视、舞蹈、美术领域的名家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荣获众多戏剧、影视、美术、戏曲、舞蹈作品大奖,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金话筒奖、金狮奖、白玉兰奖、荷花奖等,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与影响力。

 

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本专业培养戏剧导演的专门人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坚守学校“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秉承“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融贯中西、勇于创新”的专业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高尚家国情怀、具备扎实艺术理论知识、综合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素养与技能、具有独立反思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意识的导演艺术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表演基础练习》《导演元素练习》《导演片段练习》《多幕剧演出创作》《语言技巧训练》《形体训练》《美学基础》《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外戏剧作品分析》《导演基础理论》《影视导演》《戏曲导表演基础》

 

表演专业介绍

表演(话剧、影视)专业培养方向情况介绍

       表演专业本科四年。主要课程有:表演、台词、形体、声乐、艺术概论、表演概论、中外剧本分析、戏曲、乐理、化妆等。同时还开设选修课程以完备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近年来,表演专业的教学既保持现实主义传统风格,又吸收了现代表演艺术发展的先进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在强调基础学习阶段元素训练和小品、片段训练等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重视在舞台大戏阶段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教学任务。此外,在中高年级教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实验与影视表演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四年系统的学习,能够比较科学地掌握舞台剧和影视剧的表演方法,学会创造人物的表演技能,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近两年来,表演系先后对表演、台词等几门专业课的大纲进行重新修订,主办了《表演教学》的教学刊物,鼓励教师把教学心得提升为论文,活跃了学术空气,为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同时,还利用学院创作排练新作品和国际演出和交流的机会,让一些有才气的学生、研究生早一点走上舞台、走出国门,使他们不仅在校内国内,还在和国际交流演出中得到更多的展现才华的机会。

 

表演(音乐剧)专业培养方向情况介绍

      进入21世纪,音乐剧在我国国内尤其是京、沪等大城市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这里除了音乐剧带来了巨大商业价值之外,她更具有一种艺术的、美学的价值,她是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乃至流行文化等不同文化相融会,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演出形式,所以她在当代舞台艺术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因此,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剧表演人才,为繁荣音乐剧演出市场,无论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是满足上海人民的对精神食粮的渴求,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2003年,表演系在以话剧、影视表演为内涵的专业教学中又增加了新的元素——音乐剧表演,并招收了第一个以音乐剧表演为方向的本科班,其目的就是尽快建立起国内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的基地,加强对音乐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摸索表演人才培养的经验,真正承担起上海市委、市政府交给我院“积极参与上海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的重要任务。其实,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开设“音乐剧表演方向”的表演本科班并不奇怪,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海戏剧学院表84级毕业大戏就排演了音乐剧《窈窕淑女》;表演系85届毕业生王洛勇成为登上美国百老汇舞台的第一位华裔演员并扮演了主要角色,从1995年7月4日首演音乐剧《西贡小姐》,共演出了2478场。

表演专业简介与教学

      表演(音乐剧方向)专业本科,学制四年。该班表演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加强舞台演唱、舞蹈技能培养的同时,继续保持传统的话剧、影视表演的训练强度,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内外部技能把握上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需要。概括地说,音乐剧表演本科班是表演系传统优势专业的扩展,是传统专业增加了新的内涵。

      主要课程有:表演、台词、形体技巧训练、现代舞、声乐、艺术概论、表演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外名剧赏析、视唱练耳、乐理、合唱、化妆等。同时还开设选修课程以完备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表演专业(音乐剧方向)的教学既保持现实主义传统风格,又吸收了现代表演艺术发展和音乐剧表演的先进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在强调元素、小品、片段训练的教学内容,重视在舞台大戏阶段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在演唱和舞蹈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四年系统的学习,能够比较科学地掌握舞台剧、音乐剧和影视剧的表演方法,学会创造人物的表演技能,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主要成果

      表演系为我国文艺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话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获国家和国际大奖的就有近百人次,他们在广大观众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杨在葆、祝希娟、焦晃、赵有亮、潘虹、奚美娟、李媛媛、丁嘉丽、吕凉、刘威、宋佳、王洛勇、尤勇、陈红、于慧、宁静、剧雪、陆毅、周杰、任泉、李冰冰、佟大为、胡歌、严宽等都是表演系的校友。

      近两年来,为了办好音乐剧表演班,上海市科教委和学院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音乐剧表演教学工作室”成为上海市科教委的“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之一,与欧美音乐剧演出实体和艺术院校建立了紧密联系,邀请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专家来校讲学,开设“音乐剧表演工作坊”,我们的学生与美国学生一起接受音乐剧表演的训练并在上海和美国举行了汇报演出;在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的训练下,学生们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不仅在话剧、影视表演方面取得了成绩,学生们还大胆地参加了中国版《悲惨世界》和美国音乐剧《我爱你》的招聘演员面试,受到了世界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喀麦隆·麦金托什先生和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的导演裘·比夏弗的好评。裘·比夏弗在来信中写道:

      “今天我写这封信,是想告诉您我在面试时非常欣赏您的学生,诚切地恳求您能让她参加我们的演出,我为她在学生时期就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到非常的激动…… 我希望她出演的角色是全剧里最难、最重要的。她将从喜剧到正剧总共演出15个不同的人物,还将演唱多首不同风格,不同音域的歌曲。我觉得这将是她演艺生涯中最难得的一次机会。”

        目前,表演系已建立了一支音乐剧表演教学的师资队伍和音乐剧教学资料库,为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