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中国电视》三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正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以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数据截止到2021年4月)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微信公众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其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6年,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正式挂牌,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基地。
学院目前下设播音主持创作基础部、新闻播音主持系、综艺主持系、口语传播系、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等机构,搭建了行政运行机构、教学运行机构和教辅运行机构相结合的组织架构,保证学院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学院教学、科研和实验实训条件优良,建有完备的语录室、演播室、媒资系统等。同时,学院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语言传播教学和研究团队,包括多位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承担了若干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要的横向项目。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建成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团队和语言传播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院开设的多门专业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
就业前景: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主要分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省级媒体,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等市级媒体,字节跳动、腾讯、爱奇艺、优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
戏剧影视学院
表演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的表演专业,是在新世纪前后,学校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创建。自1999年建立以来,表演专业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美学为基准,兼收并蓄,重实践、勇创新,贯彻全校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秉持“弘道崇德 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未来,面向传媒教育智能转型,以“厚基拓界、交叉融合”为准则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落实“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表演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较强专业技能,能用心用情塑造好中国形象的新时代表演艺术专业人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熟练掌握表演创作方法,能够独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相应的表演创作理论基础及艺术修养,掌握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及理论,熟悉相关的制作流程与方法;能在各种传媒平台胜任文娱、综艺类节目等各类演出及艺员型节目主持的表演艺术复合型人才。
办学特色:
表演专业立足专业建设二十余年的成果与现状,紧紧围绕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始终立足于传媒领域发展态势,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视野下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表演艺术复合人才,持守“立足文化高度,引领形象生产,视听配套联合,精英培养战略”的办学理念,力求建设在国内大传媒背景下具备领先水平的专业,将表演专业建设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品牌专业,并以与时俱进的“与新媒体平台融合”“与传统文化技艺融合”“与国际化办学融合”理念为突出特点。
主要课程: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含:
“专业基础课程”:表演基础训练、观察生活小品训练、演员声音语言训练(1)、演员声音语言训练(2)、形体基训、形体技能、声乐基础、声乐表演;
“专业核心课程”:表演艺术概论、剧本片段1、剧本片段2、剧本精读与角色创作、毕业剧目创作实践、影视表演、演员声音语言训练(3)、演员声音语言训练(4)、形体表演创作元素、形体表演创作综合。
就业前景:
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活跃在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创作领域,且荣获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春电影节、香港金像奖等国内外荣誉,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同时,部分毕业生在电视节目主持、表演教学等工作岗位多有建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非常高;有部分毕业生通过考研、保研的形式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深造。
戏剧影视学院
戏剧影视导演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始建于1979年,是国内第一个电视导演专业。在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名称经历从“电视导演”到“导演”再到“戏剧影视导演”的演化,并于2002-2017年间并行招收导演剪辑方向。专业名称的变更和方向的增减体现了导演专业顺应时代发展、紧跟传媒艺术业态变化的自我完善与更新。
为应对新时代传媒艺术领域最新发展,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以戏剧为基础、以影视为核心、以新媒体为前沿,构建“戏剧—影视—新媒体”三角形专业培养结构,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胜任传媒艺术行业多领域、多维度工作的导演思维与能力。
为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首都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戏剧影视导演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在深厚史论基础上的探究精神、丰富技艺积累下的视听叙事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创新意识,通过构建“史论”“技艺”“知行”三条线并行升级的课程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解决传媒艺术领域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成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戏剧与影视高层次导演人才。
培养目标:
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以及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办学定位,以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艺术人才为导向,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为: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培养了解戏剧与影视艺术发展规律与历史沿革、戏剧与影视创作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戏剧与影视导演中剧作、摄影、美术、录音、表演、导播等具体创作环节的艺术与技术要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掌握舞台导演元素、影视剧作、影视剪辑技巧、影视导演工作、影视导演技巧、类型片创作、剧情片创作等专业核心技能;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导演创作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作为编剧、导演、剪辑开展独立剧情片创作的成熟能力;能胜任戏剧、影视、新媒体等多领域的舞台剧、影视剧、纪录片、网大、网剧、微电影、短视频等相关创作项目的策划、编剧、导演、剪辑、制片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领导意识、团队意识、系统思维、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能力与素养的戏剧与影视高层次导演人才。
办学特色:
(1)专业特色活动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以戏剧舞台作品汇报演出、毕业短片展映等教学活动凝练专业特色,打造导演专业的品牌活动体系,在校园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业界创新实践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以产学结合的创新实践助推一流毕业生。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创作的剧本及短片作品多次入围并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学生实践能力获得业界普遍肯定,毕业生进入创作一线的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成才率显著提高。
(3)讲好中国故事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提供传媒艺术在校生参与塑造国家形象的实践思政通道;教师带领在校生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及颁奖盛典”“中国传媒大学2020、2021、2022年开学典礼”等重大活动的创制与电视直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激发学生树立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理想信念。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导演语言与技术、导演理论与技艺、导演创作实务三大板块为课程体系,以《影视剧作》《舞台导演元素》《影视导演工作》《影视导演技巧》《影视剪辑艺术》《剧情片创作》《类型片创作》为核心课程,意在应对戏剧影视导演从理论认识到创作实务的全方位需要。
就业前景: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传媒艺术人才,历年毕业生在国家重大活动创制和国家形象宣传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担任国庆天安门阅兵仪式、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电视转播及多届央视春晚的总导演;近年来毕业生在影视及新媒体领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荣获金鸡奖最佳编剧等。
近年来,本专业就业面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毕业生不但可以进入影视行业,从事导演创作和影视制作相关工作,还可以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策划宣发、演出经纪等领域从事工作;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本专业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或在国内读研深造。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