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20 | 185 次浏览 | 分享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融理工文艺多学科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 1958 年,是一所依托纺织产业起步、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2001 年由国家级重点中专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6 年、2011 年均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1 学院概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融理工文艺多学科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 1958 年,是一所依托纺织产业起步、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2001 年由国家级重点中专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6 年、2011 年均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院坚持“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学院设有创意学院、纺织学院、服装学院、机电学院、经贸学院、人文学院、创业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围绕服务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面向纺织、服装、机电、商贸、创意等行业开设 39 个专业,建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专业集群,是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纺织服装产学研示范基地,是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


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资助发展专业 3 个,省级特色专业 8 个,省级品牌专 1 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 个,省高水平专业群 2 (含培育,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 5 个,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 55 个。

面向“十四五”与 2035 年远景目标,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围绕创建“现代化、国际化、智慧型、创业型” 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目标,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加快推进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

2022 年,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高校”、第八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 50 强奖项、全国“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基地创建单位、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普基地、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第一批实验校、江苏省首批学分银行试点学校、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低碳示范单位”、江苏省水效领跑者等。

 

2 学生情况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 11397 人,分布在 6 个二级学院,其中普通高中生源 4746人,中职生源 5947 人,社会招生 620 人,留学生 84 人;省内占 75%,省外占比 25%;共青团员 4391 人,中共预备党员 1 人,中共党员 1 人,群众 7589 人。2022 年招生规模为 4922 人,较去年增长 992 2022 届毕业生2659 人,已就业 1898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 80.74%。

 

3 教师情况

 

目前,学院教职工总数 686 人,兼职教师 490 人,生师比 14.9:1;校内专任教师 540 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445 人,占比 82.4%;具有高级职称教 239 人,占比 44.2%;学校具有“双师素质”教师 444 人,占比 80.37%。

 

4 设备设施

 

学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92 万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8.71 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61.53 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 8.66 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2.01%、生均图书 90.43 册、生均年进图书量 2.13 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49 台。

依托社团打造青春飞扬校园文化品牌。深耕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学生社团新注册和 65 个学生社团年审工作,定期召开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会议和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会议,保证社团活动不偏差。加强 10 个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社团的管理,规范社团活动线上审批流程,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疫”起唱歌战疫音乐会、“礼赞新时代·织梦向未来2022 年迎新晚会、第十八届“迎新杯”篮球赛、“一二·”校园文化节、“社团巡”等校园文化活动 200 余场,吸引超过 3 万人次参加,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日常活动中,在润物细无声中育人。

 

5 就业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走访企业,着力聚焦政策引领、岗位挖掘和精准对接三个工作重点,切实做好我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

2022 届毕业生人数为 2659 人,与 2021 届相比增加 275 人,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尤其是面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幅明显,自主创业率和毕业三年晋升比例均有所提升。相对而言,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升学人数下降幅度明显。

 2-1 计分卡

初次就业率。截止至 2022  8  31 日,本校 2022 届专科生的就业率为89.41%。各二级学院中,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较高的院系是纺织学院98.74%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学院是人文学院(80.54%)。


 2-2 分院系(专业)2022 届专科生初次就业率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
“2022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从事不同行业/职位毕业生月收入。学院 2022 届专科生就业的行业中,月收入相对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00 。学院 2022 届专科生从事的职位中,月收入相对较高的是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5135 )。

 2-3 分行业 2022 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22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2-4 分职位 2022 届毕业生的月收

单位:元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22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创业基本情况。学院 2022 届毕业生平均创业企业规模为 3 人,团队创业占比为 40.00%,已办理了企业登记的比例为 50.00%。

 

 2-1 2022 届毕业生创业企业人数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22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6 专业建设质量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着力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互联网+”、“数字+”技术变革趋势,出台《专业建设标准(试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细则》,先后停招了移动商务、连锁经营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3 个专业,2022 年招生专业数缩减为 39 个。着力构建以高端纺织为主体的“时尚设计类、数字创意类、智能织造类、数字商贸类、健康管理类”五大专业集群,形成高端产业引领、文化创意赋值、智能织造支撑、数字商贸服务、健康管理伴生的具有“科技、时尚、绿色”特征的专业集群发展新生态。

服装与服饰设计、影视动画两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被评为“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建成江苏省特种功能纺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纺织科技文化馆、高端面料研发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服装智创中心、服装智能设计与制造中心、三维人体数据与数字艺术产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服饰文化研究院等各类平台 8 个;新建绿色染整、功能纺织品、服装模板研究、服装面料应用研究中心、旗袍华服、服饰文化设计、民艺坊、留青竹刻导师工作室等特色工作室 5 个。实施“纺织服装职教援疆计划”,指导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专业群建设、新专业申报与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高级别项目申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工作, 培训师生 2000 余人次。

向行业人才需求看齐,积极推动专业标准修订。牵头主持全国广播影视类专业《影视动画专业专业标准》、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专业标准》(制定工作,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参与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数字动画专业专业标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婴幼儿托育服务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定工作。与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动漫集团共同制定“1+X”数字动画证书的标准,引入企业先进技术、国际质量标准及高技能人才等资源,助力人才培养。

不断跟进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共有 34 个证书获批,覆盖 37 个专业,覆盖率达到 92.6%。充分发挥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平台作用,本学年共组织开展考核及报名共计 1120 人。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开展书证融通项目遴选,培育省级项目 1 个、校级项目3 个;开展学分互认工作,学生获得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手合格证等技能证书可互认公共选修课学分,受益毕业生 106 人次;学生在校学习所获学分全部存入学分银行管理平台,为满足学生后续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打下基础。2022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实验校、江苏省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院校。

继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院校结对融合发展。2022 年新增省级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 28 个,与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其中“4+0”项目 2 项、“3+2”项目 2 项、“2+0”项目 1 项,在校本科生人数 443 人,3+2”转段率为93%2022 年新增与中职校贯通培养3+3”项目 23 项,“3+3”项目转段人数为 323 人。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合作项目被列为常州市首批职业院校结对融合发展项目。助力学生学历提升,2022  736 人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其中 229 人被本科院校录取。

 

7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培优工程,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师德师风滚动排查,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四有”教师标准,以“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成名、专业带头人成家、骨干教师成才、新教师成长”四个层次为重点,从“分类培育、分类遴选、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四个维度,开展教师分类管理与培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022 年引培博士 18 人、正高 3 人、副高 6 人,已通过学校面试考核的博士 17 人、正高 3 人,20 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二是加强组织谋划,省级人才项目取得新突破。新增省级人才项目 18 个,其中,省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1 个、“双师型”教师名师工作室 1 个、教学名师 1 人,省“青蓝工程”教学创新团队 1个、学术带头人 1 名、优秀骨干教师 3 名,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 人,选聘江苏省产业教授 3 人、产业导师奖补项目 2 人、新增省高端研修3 人。常州市“十佳”教授 1 人、双岗互聘 5 人,选聘产业博士 32 人。

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一是按照 1:200 和 1:350 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配备要求,编制2022 年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引进计划。截止 2022 年 12 月,引进思政课教师 7 人,思政课教师总计 36 人,生师比 316:1;引进事业编制辅导员 19 人, 辅导员总计 69 人,生师比 165:1。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2022 年继续投入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知识、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能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扎实推进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人事处与二级学院共同制定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不少于 1 个月,推动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二是制定《2022 年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工作。2022 年先后开展了 14 期杏坛大讲堂,培训内容涉及师德师风、意识形态、专业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培训,增强了师资队伍培养的体系化、系统化。

扎实开展教师层面诊改工作。按照诊改实施方案,2022 年,学校指导教师完成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制定和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教师诊断指标体系、个人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录入教师层面信息化管理系统,教师按照事前制定目标标准、事中开展监督预警、事后开展诊断改进,开展自我诊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