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职业工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14 | 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沙洲职业工学院坐落于连年雄踞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唯一“六连冠”的张家港市,创办于1984年,是全国第一所县级公办大学。占地面积3643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2593平方米,其中,体育馆占地6866平方米、图书馆占地15536平方米。固定资产104232.6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335.37万元。设有建筑工程、纺织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经济管理、基础科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等7个系(部)35个专业,2021-2022学年招生专业32个。

 

1学院概况

沙洲职业工学院坐落于连年雄踞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唯一“六连冠”的张家港市,创办于1984年,是全国第一所县级公办大学。占地面积3643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2593平方米,其中,体育馆占地6866平方米、图书馆占地15536平方米。固定资产104232.6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335.37万元。设有建筑工程、纺织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经济管理、基础科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等7个系(部)35个专业,2021-2022学年招生专业32个。目前在校生6570名,装备制造大类(1848人,占比28.13%)、财经商贸大类(1631人,占比24.84%)、电子信息大类(1372人,占比20.88%)在校生规模名列前三,涵盖了学院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学院专业设置及在校生情况详见表1-1。

 

沙洲职业工学院建校38年来始终贯彻“根植张家港、融入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历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保持高比例,有力支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办学实践中将名誉院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的“拆墙”教育思想落到实处,拆掉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拆掉理论与实践的“围墙”,拆掉教学与科研的“围墙”,坚持“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急需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多样社会培训服务”的办学使命。学院办学被写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入选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2015年入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以学生高等级技能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当地就业率、大学章程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水平、对口帮扶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办学亮点连年入选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主要办学成果

1个教育部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3个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

4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

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品牌/特色)、现代纺织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1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

1个央财重点建设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职教实训基地

2个省高职实训基地:机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

1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百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电子信息专业群实训平台

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优秀考点”、“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优秀考点”、“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1+X”项目(11个)试点学校。


2学生情况

招生:近两年学院招生数量质量齐提升,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创新高,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数5976人;就业:扎实做好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多项措施,保障毕业生就业服务到位。


3教师队伍

2022年学院教师队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有所增长,行业导师比例大幅上升。

1-1 2021、2022年学院教师队伍相关指标数据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学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2020-2021学年)、(2021-2022学年)


4设施设备

作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院办学核心指标历来全面达到评估标准(具体数据见表1-5)。


5学生发展

5.1突出思想理论武装,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大力推进党支部固本强基五年建设计划以及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程,形成“红纺”、“时尚先锋”等一批党建品牌,打造了“筑基”、校企共建、疫情防控等行动党支部,在融入港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电信系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建工系“职技赋能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党日活动获江苏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实施‘红纺’党建助力基层党支部创新发展”项目获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打造“红色+特色”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获评省委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案例。2022年学院培训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00余人,发展党员23人。列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44项,实事项目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5.2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建设思政大课堂

结合地方文化、红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到28个,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拓展网络资源,融入党史教育,引进了“四史学习”、“新青年•学党史”等优质在线课程,开设“入党引路人”书记微讲堂、“党课开讲啦”书记云课堂,党支部书记在线讲授“信仰公开课”;依托教育帮扶项目,师生志愿者利用暑期赴贵州沿河开展支教活动,推动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近两年立项建设20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项院级思政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并有多个项目获省级专项课题立项。组织专兼职思政教师参加“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培训班”、“思政课示范课堂建设暨教学方法创新线上训练营”等,专职思政教师成立宣讲团,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多举措提升综合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3丰富学生在校体验,注重综合素质提升

注重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优化提供多元化活动平台,丰富学生在校体验。出台《沙洲职业工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相关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具体采用“校友邦”平台集中管理。开设美术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等多门艺术类在线选修课程,并充分利用学校人文类和艺术类教育师资资源,开设美育类选修课和艺术实践课程;把艺术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及技能比赛、作品展览等艺术实践活动融入到全校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通过“科技文化节”、“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团风采展”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推进德育、体育、艺术、文化及创新活动的融合教育。

2-2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比赛中,学院获多项奖项创下历年参赛最佳成绩


目前学生社团保持在44个左右,涉及科技、学术、书画、摄影、体育、文艺、语言等诸多领域,年活动经费满足所需,其中2022级参与度89.6%,2021级参与度30.8%。开展“青马”理论微宣讲计划、“艺术+美育”助力港城村社文化振兴项目、“直播青春,公益助农”计划、针线小电帮帮团项目、“博爱青春”项目、大学生“青说文明,礼赞港城”计划等项目化志愿服务,2022年一、二年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共计663人,平均每名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约为11.3小时。“手绘乡村文化美卷,助力搭建云上美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获评江苏省2022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沙工“乐乎公益在线”大学生志愿服务总队获评张家港市十佳志愿服务团队、张家港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

 

根据第三方数据(江苏招就江苏省毕业生就业调查),近三届(2019届、2020届、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87%、99.30%、98.76%,总体满意度较高。

 

2-4 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5.4“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有序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学院致力于培育和弘扬学生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毕业生获取“双证书”比例保持在95%以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2022年新增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在第十二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染色小样工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与团体二等奖;在第三届“外教社·词达人杯”江苏省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学院获评高职高专组优秀组织奖;在华东区CAD绘图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在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15人获得一等奖。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坚持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3个2021年立项项目结题,2022年申报立项2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学生110名。为2021、2022届毕业生申请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50万元,在光明日报、苏州日报、学习强国张家港融媒体号等媒体发表3篇双创活动报道。

 

5.5克服疫情影响,多渠道保障就业质量

打好就业组合拳,促进毕业生“就”在港城实现高质量就业。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先后与张家港市人社局、张家港市台办、张家港市青商会联合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提供万余岗位,促进学生就业;书记院长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创造充分就业机会;落实就业帮扶,精准对接,托底帮扶困难毕业生,对特殊毕业生重点关注、重点服务,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开展困难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其增强择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2022届毕业生约60%选择留在张家港就业,其中非张家港籍毕业生占近50%。

 

根据近年来的第三方调查数据,学院毕业生就业特点主要表现为单位就业并主要服务民营中小企业;立足本省本地市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主体流向与学院专业布局、特色打造及培养定位相符合。根据江苏招就“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学院2021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3.35%,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71.26%、工作满意度为85.05%;2021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4415元,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月收入最高为5875元;2021届毕业生总体就业协议履约率为51.80%,离职率为36.47%,薪酬满意度为76.42%。

 

6专业建设坚持动态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学院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及规范设置机制,紧密对接张家港市高端纺织、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八大产业链,在学院现有师资、教学设施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详见表3-2)。近几年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并筹备开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新专业。近两年共增设专业3个、撤销专业6个、停招及未招生专业6个。建设省、院二级高水平专业群,提高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发展适配度,以高水平专业群具体建设任务和预期标志性成果为落脚点,扎实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所有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全面提升紧缺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扎实做好学院现有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工作,组织做好各考点的培训与1+X证书考证工作,2022年“1+X证书”项目试点专业数量占学校专业总数的57.14%;充分发挥学院第三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作用,组织做好各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工作,从而构建教育部1+X证书考核与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互补共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均能获得1个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近几年毕业生获取“双证书”比例在95%以上。2022年完成2340人次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工作,其中包括563人次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

7外引内培打造“四有”双师队伍

学院目前校内专任教师276人,校外兼职教师162人,专任教师“双师”人数165名。2022年新增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评1位产业教授,3位产业导师;引进硕士层次新教师23名。近两年持续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培育、教材建设及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等系列教师培训,实施评优树模范举措,围绕师德建设、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等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布局,聚焦高职教育理念更新,推进激励机制建设,激发教师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