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4-26 | 30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影视传媒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成立于2019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原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原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组建成立。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10个,分别是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广告学、摄影、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艺术管理。学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分别是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分别是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新闻学。拥有专业硕士点3个:广播电视、戏剧、新闻与传播。

 

学院建有谢晋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新广告研究中心、现代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电影研究中心、广播电视与融合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女性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等。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顾绣)、上海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纪录片创作基地、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7人。现有本科学生1676名,研究生470名。近五年来,教师发表在CSSCI刊物上的学术论文35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出版科研著作89本,相关教材65本;指导学生在国际及国家级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奖260余项。

 

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积极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广告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动画专业成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大型原创话剧《师说》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际电影大师工作室”入选2018年、2020年、2021年度上海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项目,“水墨动画工艺”、“儿童多媒体音乐剧集体工作室”入选上海市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项目。

 

学院配备有专业功能教室、演播厅、演播实验室、黑匣子小剧场、渲染及非线编辑实验室、音频工作实验室、无纸动画实验室、原画实验室、影像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虚拟演播实验室、数字新闻出版实验室等。

 

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将有机会出国进修学习,学院与美国东斯特堡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约翰摩尔大学、龙比亚大学、瑞典舍夫德大学等多家高校建有各类交流合作项目。

 

院系/专业介绍

表演专业(四年制本科)

表演专业2000年9月开始招收大专学历生,2002年9月起正式招收表演专业本科生。表演专业的创建缘起于中国第三代著名电影导演、国家一级导演谢晋院长培养优秀表演人才的办学初衷,由上海谢晋—恒通明星艺术学校转制而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办学实力稳步提升,是原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看家专业。

除了本科的专业教育之外,还拥有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中的表演研究方向,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MA)。同时拥有“戏剧”(MFA)中的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重文化、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方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符合国际表演专业教学发展趋势的先进理念设计本专业培养模式及其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丰富文化艺术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新时期话剧、影视表演人才;以“德艺双馨,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  师资力量

表演专业先后聘请上海戏剧学院陈明正教授、“梅花奖”得主康爱石教授担任专业主任,卢若萍、糜曾、魏淑贤、贾幻真、刘芷芬等一批上戏教授也曾长期任教。现聘请原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徐卫宏教授担纲表演专业教学总监。表演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他们分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等院校,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专职教师3名。此外还聘请来自国内外戏剧院校与专业团体的知名专家、艺术家作为教学力量的有益补充。

■  办学特色

本专业重视表演基础教学——注重元素训练、观察生活与性格塑造,以排演中外经典剧目作为主要教学实践手段。培养学生“会演人,演活人”,把塑造生动、鲜明的性格化人物作为演员能力的最高追求。原创话剧《师说》入选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该剧9月10日在霞棐剧院首演后,先后赴湖南师范大学、奉贤区及川沙教育系统等地开展巡演,上观新闻、光明网、文汇网、中青在线、新民晚报、中国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劳动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同时,顺应社会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教学研究的新路,建立和推广各类教学研究工作坊。开展肢体剧戏剧实验教学,以肢体来表现、证实规定情境的存在,创新演员训练方法和理论。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和高层次交流演出,拓展专业视野,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学习和创新的机会。肢体剧《花木兰》、话剧《永远的陶行知》、音乐话剧《唱出爱》分别入选2010年、2012年、201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剧目。音乐话剧《唱出爱》、肢体剧《1971》分别在第四、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剧目”、“校园戏剧之星”等奖项。在历年的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屡获大奖。

推动大中小美育联动。依托上海部分中小学的第二课堂,开设戏剧教育课程;承办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承办上海市中小学美育骨干教师(戏剧)培训;承担“上海市大中小学美育课程教育教学协同模式研究”、“中小学影视美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等。

■  合作交流

2013年8月,肢体剧《阿Q正传》参演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2015年9月,师生共同参演原创话剧《阿拉是中国人》并公演。2015年10月,话剧《油漆未干》参加第五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肢体剧《1971》,于2013年6月首次公演,并于同年参加了“剧海观潮”戏剧展演;2015年4月,受邀前往台湾文化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湾中山大学进行交流演出;2016年9月,受韩国文化部国乐院邀请参演“BULBUL戏剧节”。2017年12月,肢体剧《阿Q》赴台湾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北教育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交流演出。2018年,表演专业部分学生赴台湾艺术大学进行“戏剧教育”主题表演工作坊学习交流访问活动。

■  主要课程

表演、台词、形体、舞台技巧、嗓音训练、戏剧史、电影史、表导演理论、艺术概论、影视剧名著赏析、舞台美术、化妆以及实习大戏、毕业大戏、戏剧影视实习等。在校期间学院还重点组织和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就业情况

毕业生在各类专业话剧院(团)、电视台、电台、专业院校、中小学等就业,近三年就业率都达到了100%。

2019年,表演专业6位优秀校友、现任话剧艺术中心演员韩秀一(2003级表演)、刘鹏(2003级表演专升本)、刘炫锐(2007级表演)、付雅雯(2003级表演)、李黎(2004级表演)、庞盛之(2011级表演本科)获第二十二、二十三届佐临话剧艺术奖各奖项提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2年,从开办之时就聘请多名业界、学界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吴洪林、贾幻真等专家在专业创办之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专业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国内国际朗诵大赛及主持人大赛中屡获殊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传媒人才以及艺术语言人才。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内外传媒发展需要,掌握中外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具备核心能力素养,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播音主持专门人才。突显语言功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能在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传播及语言艺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配比合理。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其中4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毕业于国内名校,有媒体一线实践经历,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同时邀请学界业界名师名人作为客座教授,提升学生能力,拓宽专业视野。

■  办学特色

本专业依托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本专业又身处于影视传媒学院,与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等专业联合打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吸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优势课程,使学生播音主持语言功力及声台形表艺术能力协同进步、融合提升。

以赛促练,注重实践。在各类朗诵大赛和主持人大赛中一直活跃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身影,他们屡获奖项为学院赢得荣誉:在“齐越节”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京外组一等奖,获得“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上海赛区特别奖、金奖、银奖,连续两届在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全球总决赛上摘得桂冠,获未来金话筒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获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金奖、银奖、铜奖,获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银奖,在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中国国际动漫声优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持人大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主持人大赛、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员主持人大赛等获得三等奖及优秀奖。

■  合作交流

本专业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都有合作,为播音主持学子海外留学与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不少毕业生出国深造。

■  主要课程

主持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影视艺术概论、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影视经典作品赏析、艺术原理与艺术心理、新媒体与传播、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口才言语组织、演播空间处理、电视节目比较评析、艺术语言表达与表现、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与创作、新闻采写、嗓音训练、表演、形体、化妆、通俗歌曲演唱、音效设计、艺术创意、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等。

■  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大多在中央及各省市电台、电视台、新媒体平台任主持人,或在各级各类学校任艺术教师,文化馆、纪念馆担任讲解员,或任职于企事业单位工会、宣传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