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古运河畔,是一所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益性民办院校,秉承“厚德、笃学、敏行、毓秀”的校训,凝聚“大爱江海”的校园文化特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技能培养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颁发国家全日制大专学历文凭(教育部网站备案)。
学校占地1040亩,校园覆盖率79%,绿地率63%。建有智能装备与交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旅游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现代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教学(培训)单位,专业设置机制灵活,对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各类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完备。现有省级实训基地1个,各类校级实验实训室87个,是扬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基地、扬州市工商联合会人力资源与科技培训基地。学校建有2人间公寓3栋,四人间标准化公寓28栋,全部朝南,装有空调,宿舍区有2万平方米的生态园,宜居宜人。
建校以来已有数千名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及大中型企业就业发展,现已成为企业的精英骨干。另有1800多名学生转入本科院校攻读,取得本科文凭和学位。专本率名列全省民办学校前茅。
(二)学生规模
21-22学年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099人,其中高中起点2139人,占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的26.41%;中职起点5267人,占65.03%,社招生693人,占8.56%。应届毕业生1680人,毕业去向落实人数1628人。
(三)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395人,各类兼职兼课教师200多人,生师比为17.15。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比为52.15%,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总专任教师数的28.61%。
(四)设施设备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936.20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9.13m²,生均占地面积79.02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7.75平方米,生均图书93.14册。
图 1-1:各类设施
二、学生发展质量
(一) 在校体验
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根据2022年"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一览表,推进我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3月份以“青春奋进新征程,助力建设美丽校园”为主题,开展"学雷锋月"系列活动,从文明校园创建、志愿服务、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多形式践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4月份以"清明祭英烈,丰碑励我心"为主题,通过开展网上祭扫、云端追思、主题团日活动、学习红色故事等,缅怀英烈,表达追思。5月份以“建团百年铸辉煌,凝心聚力再出发”为主题,以“百年团史青年说"团史微课、"学团史"知识大比拼、"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教育、五四表彰大会暨新团员入团宣誓等形式,组织开展建团百年系列活动。6月份,以“青春告白祖国”为主题,开展朗诵会、演讲会、舞蹈会等活动,展现青年学生风采。为丰富疫情封闭管理下学生课余生活,从校级、院级班级三个层面,发挥基层团支部作用,广泛开展学生活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校级活动22场,院级活动60余场,班级活动680余场活动。
图 2-6:各类活动现场图片
2、以实践育人为载体,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
发挥好青年志愿者先锋队的作用,用责任担当引领学生,为我校疫情防控工作奉献了青春力量;组织学生投身公益活动,奉献青春力量,开展了无偿献血活动,有效缓解了我市血液供应紧张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建设。成功申报“青春健康、 伴你成长”——青春健康高校项目,中标中国计生协“2022 年青春健康高校项目”;着力于提升青年学生应急救护能力,拓展“黄金四分钟”急救圈,积极应对校园应急处置工作。
3、开展社团巡礼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始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以社团为单位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基于“专业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合理安排社团活动,优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社团活动中。
我校现有文娱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志愿服务类、专业学术类学生社团 30多个。各类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文艺表演、技能展示、志愿服务等活动。协助开展“三会”竞赛项目,运动会集体项目,广播操、啦啦操比赛,参与学生达到 6000 人次。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 80%以上。
我校定期开展社团巡礼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展现学生社团建设成果,推动“品牌社团”建设,为学生青春出彩搭建舞台,展示学生风采,深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更好地促进社团发展。
图 2-8:社团巡礼节活动
4、爱心校园氛围浓厚,资助育人,心理育人成效显著
维护心理健康,心育功能不断增强。2022 学年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育人活动。先后组织线上线下心理健康讲座 3 场、班级心理委员培训 4 场,辅导员心理专题培训 5 场(14 次讲座);心理电影赏析活动 1 次,广场心理宣传活动 1 场,组织全校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2 次,组织开展“向阳携行 共创未来”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组织开展全体新生的心理普测工作、积极开展重点关注人群谈心谈话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健全重点关注人群月报制度;选送心理征文等心理原创作品参加苏中基地的心理原创作品的评选活动,陈子坤同学心理漫画获心理原创作品一等奖、文化创意学院的心理微电影获心理原创作品三等奖、刘臻鹏心理征文《拥抱光芒、传递暖意》、彭佳璐心理征文《纵身处黑暗、但我心向阳》均获得心理征文三等奖;此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利用“江海心桥”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宣传材料的推送活动,共推送相关心理宣传 28 条,努力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也传播了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
图 2-9:心理征文获奖证书
落实奖助补免,多元举措关爱护航。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形成全程关心、全程资助、全程育人的资助工作机制,努力践行学校“爱心校园”建设的宗旨,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生的经济状况,保证了我校广大贫困学生在校期间安心学习和生活,切实履行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22 学年,共奖助 7431 人次,奖助金额 1590 万元。
爱心帮扶,师生结对。我校长期致力打造爱心校园,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送温暖关爱活动,始终坚持结对帮扶,帮助困难学生渡过经济上的难关,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通过帮扶结对,让教师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有爱心,让学生思想上有提高、情感上有依托、能力上有提升,更好地成才成长,为爱心校园建设尽力发力。
在爱心校园的浸润下,我校在校生、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职工对学校的各项满意度均在 90%以上。
(二)就业质量
1、毕业生规模
2022 届毕业生总人数 1680 名,分布在 6 个二级学院,32 个专业。
2、毕业生的结构
2022 届业生中男生 795 人,占 47.35%,女生 885 人,占 52.65%。省内生源1117 人,占 66.49%,外省生源 563 人,占 33.51%。
图 2-10:毕业生男女生比例分布图
图 2-11:毕业生生源分布图
3、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 毕业生就业性质分析
2022 届已就业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占就业毕业生的 92.43%,2.30%的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0.47%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1.98%的毕业生选择升学继续深造。
图 2-12: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
(2)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从主要就业行业方面分析,制造业就业占 16.2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 9.23%,住宿餐饮业占 6.21%,批发和零售业占 12%,建筑业占 11.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占 9.2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 11.37%。由此可见,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是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
图 2-13:2020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图
(3)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析
从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比较平衡,覆盖了全国范围,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在江苏省就业的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72.90%,上海市就业比例 4.78%,安徽省就业比例 3.32%,浙江省就业比例 7.79%,其他省市比例 10.85%。有 45.23%毕业生到苏中城市就业,22.64%的毕业生选择到苏南城市就业,5.27%的毕业生到苏北就业。
图 2-14:毕业生就业区域
图 2-15:江苏省内就业分布图
4、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学校加大力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多途径提供就业信息,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2021 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 97.48%,截止 12 月 25 日,2022 届毕业生就业率为 96.90%。
5、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1)毕业生母校满意度变化趋势
根据《江苏省招就中心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数据,我校 2022届毕业生中 1194 人参与调查,有效样本 1194,对母校满意度是 93.22%,与 2021届相比下降了 1.28 个百分点。
图 2-16:2022 届毕业生母校满意度
(2)就业指导活动工作满意度分析
根据《江苏省招就中心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数据,我校 2022届毕业生中 1194 人参与调查,有效样本 1194,对母校满意度是 89.95%。
图 2-17:2022 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分析
三、教育教学质量
(一)专业建设质量
1、专业设置
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需要为原则,从人才需求、师资、实训条件、就业前景等办学实际出发,紧跟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丰富并调整相关专业,积极增设养老、家政等社会急需专业,努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022年我校设有40个专业,涉及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新增社会上比较热门紧缺的产品艺术设计、飞机部件修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政府采购管理专业。
2、专业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有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校级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1个,校级9个;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点1个。在继机电技术省重点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会计2个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通过省厅验收后,机电一体化技术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已通过学校专家组验收。9个校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分重点建设、加快建设、加快培育三个层次建设,各专业负责人围绕专业建设6大任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行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三年建设期已满,已进入结项验收阶段,教学管理部正在组织专业建设验收评审,确定验收结果。
3、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建立学校与产业、学生与岗位之间的桥梁。学校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与专业群及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部署
2022年1月12日下午,学校召开"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的说明及工作布置会。教学管理部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要求、制订程序、实施要求五个方面对我校“关于制订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进行了说明,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总述、公共课程说明、专业课程说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四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各二级学院(部)在认真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高质量调研,组织力量分解任务,按时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2)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自2022年5月3日至5月27日,教学管理部组织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现代商务服务、建筑工程与管理、建筑设计、工业互联网、现代旅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文创设计、交通运输技术、现代公共服务等专业群共10场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孙校长、刘校长等论证专家听取了各专业群负责人、专业群骨干成员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汇报,对专业群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调研情况、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毕业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剖析,特别是在专业群平台课程的设置以体现组群逻辑和共建共享思维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提出了下一步整改的指导意见。
(3)2022 级人才培养方案审定
各二级学院(部)在论证会后,认真整改,与教学管理部保持沟通,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于 2022 年 7 月完成审定工作,形成基于专业群、融“岗课赛证”于一体、具有江海特色的涵盖 11 个专业群 38 个专业的 2022 级人才培养方案。2022 级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正式实施。接下来,在校企合作班的教学组织方面,二级学院(部)应进一步关注学生在企业的课程教学质量,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 3-1:2022 级人才培养方案
4、以群建院
以群建院是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真正打造江海核心竞争力,并关系到学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一次重要的教学组织调整方案。“以群建院”是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和研究教学工作并谋篇布局的结果。专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对标,对标教育部新颁布的职业教育目录,对标2035年国家远景发展规划;二要调整,要对接产业体系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三要整合,整合专业教师力量,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指导竞赛、社会培训,实现育训结合功能:四要建设,按照组群逻辑建设专业群;五要建立,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学院。
“以群建院”工作方案:前期工作一是组建专业群,以产业链的需求为组群起点、以产业逻辑和岗位逻辑为组群逻辑,将全校38个专业系统梳理、整体思考建立成11个专业群;二是根据专业群组建了11个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核心成员;三是基于专业群制定了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方向分流、职业拓展互选,具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特点。四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涉及学院间专业调整的有:智能装备专业群与交通运输技术专业群成立智能装备与交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智能装备专业群的组成专业一同并入;现代公共服务专业群单独成立现代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作为建筑设计专业群的组成专业,并入文化创意学院学院;包括其他学院,目前共组建七个二级学院。
“以群建院”相关工作要求:“以群建院”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工作。一建设专业群就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专业群负责人要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目录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系统化思维、全局化思考、前瞻化布局,要面向社会需求,进一步进行专业调整,力争每个专业群都能建设成一个学院,则万人规模学校未来可期。二、建设专业群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选择。专业群内课程设置高层互选,为学生兼选不同专业、收获更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三、建设专业群为江海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大的舞台,新的学院需要新的办学思维,需要干事业的冲动、需要干成事的平台,要以“以群建院”为契机,精心打造、引领专业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5、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为深化复合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我校抓实1+X 证书试点工作机制建设、师资培训、资源开发、考证组织等工作。2022年,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22 年,学校共通过 14 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度试点,试点计划人数达 3145 人。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教学名师
2022 年引进专任教师 12 人,专职辅导员 12 人,今年的职称评审工作中,高级职称通过6人,中级职称4人。获批省级产业教授2人(已公示),产业导师获省财政奖补5人。组织各类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43人次,入选2022 年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个人访学2人、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1人。
我校不断开展“校教学能力比赛”、“校微课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赛事活动,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刘峻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扬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控操作技能名师工作室”由扬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遴选为扬州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
图 3-6:各类校级教学比赛现场
2、依托产业学院,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
积极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依托产业学院,搭建双师双能工作室,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加快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双能建设,建设校内外联合的专业带头人和学术、科研、竞赛等带头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开展校企导师合作开发课程、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3、建立健全教学能力比赛机制
我校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如省教学能力比赛、省微课教学比赛、省体育微课、领航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认真做好学校选拔推荐工作。本年度共有107名教师参赛,获省教学比赛奖项20项。其中2022 年江苏省微课教学大赛获得1个一等、3个二等、1个三等奖,在2022年"领航杯”江苏省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获省厅1个二等、2个三等,在领航杯第二十五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9项获奖、在首届江苏省高校艺术教师基本功展示比赛中获省厅专业艺术教育组个人全能三等奖1项、在2021年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微课比赛获省厅1个三等奖,在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进入决赛1项,结果待公布。
图 3-7:“领航杯”证书
0516-85693210(9:00-18:00)
高职单招:18626027219 寇老师 (微信同号)
综合评价:18552925798 孙老师 (微信同号)
雅言艺考:15996881736 麦子老师 QQ:365723796(微信同号)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197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