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2-01 | 211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 2003 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市属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前身可追溯到成立于 1946 年 9 月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是苏州最早建立的工科类职业技术学校之一。


1 学校概况

 

1-1 校园景观·校训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 2003 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市属公办高职院校,是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前身可追溯到成立于 1946 年 9 月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是苏州最早建立的工科类职业技术学校之一。学校 2015 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2018 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 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2021 年成立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学校坐落于苏州吴中区上方山下,石湖之畔,占地 600 余亩,建筑总面积 21 余万平方,设精密制造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经贸管理系、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国际教育学院、汽车工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开设专业 43 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核心价值引领,不断丰富“向阳而生 精工笃行”校训和“我在乎你”学院精神内涵,是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022 年获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一等奖 1 项、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 1 项。

 

1-2 校园景观·学院精神

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 项、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1 项、江苏省教材建设奖 2 项,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 个。2022 年,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3 项,学校在高职发展智库“2022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活力排行榜”中排名 35 位。

学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体系,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德技并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3 人、江苏省最美职教生 5 人,入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4 人,获评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11 项,斩获国家、省级大学生技能竞赛奖项 300 余项。2022 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赛项一等奖1 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6 项,2022 一带一路暨金砖赛“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赛项一等奖 1 项,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


2 学生情况

学校立足长三角地区,依托行业优势,主要面向智能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1-2022 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 8605 人。2022 年招录新生 3360 人,实际报到 3213 人,招生专业 36 个,涵盖 9 个 专业大类。2022 届毕业生数 2663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0.5%,较 2021届(89.6%)高 0.9 个百分点。

 

1-3 2022 年迎接新生开学报到

 

 

1-4 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3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总数 535 名,校内专任教师 412 名、校内兼课教师 39 名、校外兼职教师 13 名、行业导师 260 名。教职工中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8 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7 名。获评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6 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 个、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1 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

 

1-6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合影

 

1-8 2022 年专任教师、校外教师与行业导师人数

 


4 设施设备

图 1-9 联合瑞士 GF 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1-10 近三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学校占地面积 409216 平方米,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达 212701 平方米,教学、科研、学生体育活动、生活、图书阅览等场所功能齐全,条件优良,实训条件满足学校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求。教学实训设备仪器总值 23405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69 万元,生均图书 130.03 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 48 台。

 


5 在校体验

 

围绕劳动实践育人要求,实施“匠心匠行”工程。通过五类劳动实践服务岗,强化“成长型”育人工作,在劳动实践中培育青年工匠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组织暑期“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 10 个,分别在省内外多地开展走访调研、寻访座谈、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百余名青年主动到家乡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红色驿站党员志愿服务、社区安全隐患排查、服务医院、车站、村委会等社会工作,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活动成果先后被中青网、苏州日报、现代快报等媒体进行报道。

以服务学生为目标,围绕“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解决学生困难、促进学生成长”拓展“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功能,大力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社区建设,配备党员之家、教师值班室、阅览室、心理驿站、自习室、开放式的学生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师生小型沙龙活动等,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体验满意度。

深入践行“我在乎你”学院精神,着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2021—2022 学年,学校工作得到在校生、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6 就业质量

 

学校努力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应对疫情下企业用工需求变化,依托政府部门,发挥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友的优势,保障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截至 2021 年 8 月 31 日,学校 2021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89.58%,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截至 2020 年 12 月 25 日,2021 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为 95.79%;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协议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选择,占比为 67.73%;升学占比为 27.06%。86.4%毕业生选择在江苏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95.18%在长江经济带就业,在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就业的学生占本校就创业学生人数的百分比为 35.37%。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达 98.88%,本校 2021 届专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 54.33%。

 

 

 

数据来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2-15 2021 届毕业生苏州市区就业情况分布图

 

 


7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积极对接苏州乃至长三角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学院主动适应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按照“适应产业群,优化专业群;适应技术发展,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企业需求,优化专业平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路,重点服务苏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以及服务业产业创新建设,实施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转型升级,形成国家引领、省级示范、校级协同的专业群建设新格局。近五年,新增专业 16 个,停招专业 9 个,开设“3+3”中高职衔接专业 3 个、“3+2”专本衔接 3 个、“4+0”联合培养专业 2 个,建设国家“双高”专业群 1 个、省级 3 个、校级 8 个。

 

2022 年学校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有 53 名参赛选手,参加 8 大类技能竞赛,其中电子信息类和装备制造类占比 68%,参赛选手中 2019 级为 11 人,2020 级 41 人,2021 级 1 人,所涉专业 23 个,占学校开设专业数的 57.50%。

 

3-2 学校参加 2022 年省职业技能大赛情况分析

 

 

3-3 学校参加 2022 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占比分析图


8 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人才强校步伐。开展高层及紧缺性人才招聘工作,全年引进各类人才 43 人,其中博士 8 人。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全年共组织 70 余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开展双师认定工作,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推进教师团队建设。获评全国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立项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各 1 个;立项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四是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比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获得 2021 年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 2 项。积极推进课题研究质量和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会议 4 次,培训人次 500 多人次,夯实研究基础,努力提高学校科研贡献率与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