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职业大学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1-19 | 232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州市职业大学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 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前身为创办 于 1911 年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自 1981 年成立以来,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训,赢得了显著的社会声誉,成为 区域品牌院校。



1 学校概况

苏州市职业大学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 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前身为创办 1911 年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自 1981 年成立以来,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训,赢得了显著的社会声誉,成为 区域品牌院校。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 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成就教师、成就学生。坚持质量为先,坚定精准发展,大力培养“高品 德、高技能、高适应”的人才队伍,推动学校发展与地方经 济社会协同创新、融合共赢,积极建设全国一流品质院校。

2 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石湖、干将路、潭山和吏舍弄四个校区,占地 面积 1262 余亩。设有 12 个学院(部),现有涵盖理工、文史、艺术、师范、体育等科类共 51 个招生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 1.5 万余名。

3 教师队伍

学校有专任教师 881 名,其中正高职称 85 名,副高以上职称 418 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81%。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82 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人,国家级技术能手 1 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3 人,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23 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46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8 个。

4 教学资源

现有教育部重点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 3 个,省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 2 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 A 类项目 1 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 3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9 个。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2 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 21 门次,省级优秀课程群 1 个,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9 部,省重点教材 20 部,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7 部,入选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教材 7 部,教师主参编各类教材 400 余部。

学校大力拓展校地校企合作,建有集教学、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 90 个,其中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1 个,省级实训基地 5 个;积极与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与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人工智能苏州研究院、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合作 10 个项目;牵头成立苏州市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光电、人工智能 3 个职业教育集团,与苏州一批著名企业和行业组织建有企业(行业、产业)学院 23 个,挂牌校外实训基地 141 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学校建有国家级“3C 产品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 个省级工程中心、6 个省级研究所(基地)、10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平台)。近五年,承担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3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22 项;获省市两级科研成果奖 104 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 2 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 项;授权发明专利 219 项,实用新型专利 626项。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有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研究协同创新基地、 石湖智库等研究院所,在多个领域为地方经济建设、政府决策和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并承担课题研究,为吴地文化传承保护、丝绸工艺传承与创新、苏州古城墙恢复重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具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主动融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和江苏经济国际化战 略,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3 个,中澳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会计专业项目是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工程。入选江苏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江苏德国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十四五” 江苏高校首批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等省级品牌项目。成立中巴经济走廊文化交流中心、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南非亨通智能制造学院、马来西亚工业机器人学院,开展中外职业教育交流。3 个办学案例入选《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校企共育海外技能人才做法在国内多所院校推广应用。开展意大利威尼斯、刚果布黑角、拉脱维亚里加 等友城项目,助力中外友城友谊。

5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首批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首批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模范教工之家、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涉外办学先进单位、苏州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先进学校等称号,连续获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 50 强、中国职业院校智慧校园 50 强, 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

6 在校体验

学校现有社团 72 个,参与人数 5000 余人。学校坚持对学生社团进行分类引导和发展,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开展“喜迎二十大 社团风采展”等活动。开展了草坪歌会、主持人大赛、新生才艺大赛、红歌大赛、体育嘉年华、辩论赛、书画摄影大赛、主题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在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成果展中获评“全国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获得“全国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优秀指导教师”“高素质创新人才奖”等奖项,美育作品获美育教研与教学成果展教师组一等奖,学生共有 7 件作品获得一、二等奖。

积极推进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出台《苏州市职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 集党建团建、思政教育、学业辅导、自修学习、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文化展示等于一体,重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2-12 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做好学生学业发展成长规划,进一步落实学生评价改革要求,完善学生评价系统,深化学风建设、学业发展指导和学长辅导计划实施,制定学生学业发展成长规划指南,学校学生学年学业达成度提升。学校学生发展评价育人路径探索成果获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创新奖三等奖,学风建设实践成果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


2-13 学校邀请校友开展“做好职业黄金规划,宏展人生工程的蓝图”专题讲座

推动精准资助发展育人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构建“一核 两翼”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获批省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省 2022 年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点考核再获“优秀等次”。

2-14 苏州市职业大学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

 

 

 

 

 

2-1 满意度调查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2 年

调查人次

调查方式

 

 

 

1

在校生满意度

%

98.50

3725

学习通问卷

其中:课堂育人满意度

%

99.60

3720

学习通问卷

课外育人满意度

%

96.09

3711

学习通问卷

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98.99

5010

评教系统

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

治课)教学满意度

%

98.92

37158

评教系统

专业课教学满意度

%

98.88

247621

评教系统

 

 

 

2

毕业生满意度

——

——


——

 

其中:应届毕业生满意度

 

%

 

98.12

 

4628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

毕业三年内毕业生满意度

 

%

 

98.66

 

13045

毕业生就业

情况调查报告

3

教职工满意度

%

96.85

254

问卷调查

 

4

 

用人单位满意度

 

%

 

99.70

 

304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5

家长满意度

%

99.05

3686

线上问卷

 

7 就业质量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严格执行“一生一策”就业帮扶制度,提供 7*24 小时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全覆盖台账,掌握每位毕业生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 “多对一”形式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加大特殊就业群体招聘岗位推荐力度,确保有就业意愿毕业生 100%就业。开展“送岗直通车”直播荐岗暨“春生夏长职向未来”校园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一起向未来” 求职能力提升周校招备战训练营、职业生涯节等活动,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线上线下就业助推机制,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获评 202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学校在 2021 年、2022 年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点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

学校 2022 届毕业生中,已落实毕业去向 5061 人,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 96.60%,其中 2731 人协议合同就业,1887 人升学,406 人灵活就业。从就业质量看,2022 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 58.15%,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69.25%,平均月收入 4549 元。从就业单位性质看,主要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机关等。从就业地区分布看,毕业后直接就创业学生 81.03%在江苏省内就业。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为 98.12%,用人单位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7%。

2-2 计分卡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2 年

1

毕业生人数

5090

 

2

毕业去向落实人数

5061

其中:毕业生升学人数

1887

3

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

%

81.03

4

月收入

4549

 

 

5

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

3099

其中:面向第一产业

24

面向第二产业

945

面向第三产业

2130

6

自主创业率

%

0.92

7

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

30.50

 

8 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着力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融合化转型发展”重点 建设年工程,紧密对接苏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对现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融合转型。归纳产业数字化要素,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不同生源多样化学习需求,对 50 个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出台《苏州市职业大学1+X  证书学习成果转换办法》,2022 年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数达 43 个,专业覆盖率达 86%。牵头开展江苏省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1+X 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学分互认标准研制工作。对接产业集群动态设置专业(群),扩大现代职 教体系“3+3”、“3+2”、“4+0”贯通培养规模,两年来培养了 10000 多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1+X 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3-1 教学资源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2 年

1

生师比

16.55

2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90.35

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

47.45

 

 

4

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

1311

学时

185081

其中:课证融通课程数

90

学时

6416

网络教学课程数

25

学时

1344

 

 

 

5

教学资源库数

2

其中:国家级数量

1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1

省级数量

0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0

校级数量

1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0

 

 

 

 

6

在线精品课程数

80

学时

16912

在线精品课程课均学生数

281

其中:国家级数量

2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2

省级数量

44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31

校级数量

34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1

 

 

7

编写教材数

146

其中:国家规划教材数量

24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

133

新形态教材数量

143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0

8

互联网出口带宽

Mbps

89600

9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Mbps

40000

10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生

1

11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

28215.97

 

9 师资队伍建设

立德树人,涵养师德师风。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用好“师德师风诚信管理系统”。5 名教师获评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以优秀师德师风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引育并举,持续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协同专业发展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42 人,其中博士 5 人,副高及以上 3 人;培养博士 2 人。深化校企合作,携手共育双师,合作共建 48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职业教“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1 个,培育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1 个;学校推荐亨通集团、汇川技术和博众精工 3 家企业入选省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与亨通工控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入选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优秀案例三等奖;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

项目推动,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开展人才项目建设, 打造“高水平教科研团队”。5 人入选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其中 1 人入选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 人入选“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对象,3 人入选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 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

双向激励,改革评价机制。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对教学突出型、科研突出型、教科研并重型教师开展分类评价,多视角考评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修订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内涵质量指标考核体系,设置基础性、提升性和创新性等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激励教师创新发展活力。2022 年共有 66 人晋升职称,其中正高 4 人,副高 10 人,初、中级 52 人。

通过持续建设,人才队伍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目前,881 名专任教师中 111 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47.4%具有高级职称,其中 85 人具有正高职称。省级以上各类人才 82 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 人次,省突贡专家 3 人次,“333工程”培养对象 23 人次,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46 人次; 建有 8 个省级教科研团队。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 90%。建有国家级、市级等技能大师工作室 7 个。

3-2 2021-2022 年度师资队伍建设数据一览表

指标

 

专任教师数

(人)

校内专任教师中

 

兼职教师比例

%)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

位人员比%)

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

具有“双师素质”人员比例%)

2021 年

818

80.6%

48.8%

84.1%

50.9%

2022 年

881

81.0%

47.4%

90.4%

48.5%



3-8 2021-2022 年师资队伍建设数据图